图 / Pixabay
什么是分离?从青少年成长的心理学来看,所谓分离,是青少年在人格成长到一定程度后,在内心通过某种仪式性的活动,宣告自己的独立,将不再完全依附于父母,开始社会化的进程,分离与青少年人格的成长密切相关。
我在长期做休复学青少年咨询的过程中注意到,那些很快解决心理问题顺利复学的青少年,往往可以比较顺利地疏导对父母的怨恨情绪,也就有更强的主动性,也有的青少年,他们的人格成长仿佛陷入了某种停滞。
这些青少年,通常在发育早期,被过多地关注智力发育,忽视了情绪的调节、共情等看似一时不会直接影响成绩的人格成长,在学业上过度的控制,在学业以外过度放纵。于是,在和人际交往中,他们时常凭借本能,做出应激性的反应,无法稳定地和他人互动、维系关系——甚至我作为咨询师,都要经过好几次咨询,才能和青少年形成比较稳定的关系。
他们很多在小学、中学阶段,甚至高考前后,常常是人际关系不好,但是成绩优秀,然而一旦到了大学,这个比较要求自主的阶段,各种学习问题就会骤然爆发,因为他们之前的学习成绩,是凭借来自外部的压力和秩序,强行压制自己的本能,到了大学,这未能得到成长的本能就会冲破压制,显现出来。
这种本能,源自婴儿早期,婴儿饿了、不舒服,就会哭,丝毫不顾及照顾婴儿的父母的感受。而经过社会化的人,既不会完全压制自己的本能感受,会采用适当的方式去表达,通过妥善的方式,去解决因为自己的本能感受,和他人的矛盾冲突。
人格发展到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具备了自主思考的能力,既能在学习时自律,也会识别身体的信号,在必要的时候允许自己稍微放松以下;他们也不会完全依赖于他人的评价,具备了自我认同和自我评价的体系,不会因为一句表扬就欢呼雀跃,一句批评情绪就一落千丈。
在此基础上,讲解分离的概念和意义。
前面讲到婴儿时期人只能完全凭借本能行事,同样,这段时间婴儿和她们的父母的世界,是完全融合的,父母的世界就是孩子的世界,当父母情绪波动,孩子也会非常敏感,父母有什么反应,孩子就会有什么反应。这种融合也蕴含着积极的成分,只要陪伴孩子的父母安心,孩子也会安心。
但是,如果这种关系延续到青少年时期、成年时期,甚至中老年时期,亲子间往往会互相纠缠、“相爱相杀”,无法建立属于属于自己的新的关系,比如婚姻、恋爱,即使建立了,也会陷入和原生家庭一样的紧张,并“退行”到原生家庭。
因此,父母对孩子就要同时具备两个功能,一个是养育,一个是分离。 我曾对我的一个家长直言不讳地说,她在家里,就像是一个迷恋权力的女皇帝,但孩子不甘心,想要取回自己的权力。
在我看来,那个孩子的心理成长是不错的,因为更加可悲的是,很多青少年甚至成人,甚至从没想着取回这些权力,即便很难受。
我曾对我的一个家长直言不讳地说,她在家里,就像是一个迷恋权力的女皇帝,但孩子不甘心,想要取回自己的权力。在我看来,那个孩子的心理成长是不错的,因为更加可悲的是,很多青少年甚至成人,甚至从没想着取回这些权力,即便很难受。
所谓分离,就是父母要在适当的时候逐步后退,向孩子放权。只要家长适当从孩子的生活中撤出,让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有一定的掌控感,孩子就会很快发生改变。
那些没有完成分离的青少年,有很多在和父母相处时,语言、神态就是活脱脱的孩子;而对于家长来说,无法完成与孩子的分离,原因在于她们自己也需要和孩子绑在一起。
分化的工作,很早就要开始启动,根据心理学研究,幼儿园时期,家长就要在身体接触等方面,和孩子保持适当的界限,让孩子保持身体的边界,不能随意触碰孩子身体,等到再大一点,就可以允许孩子一个人洗澡、和父母分床睡,这也是青少年性教育的开端。
在逐渐分离的过程中,孩子也会犯错、碰壁,父母要适当允许孩子试错,仅仅在必要时给孩子提供保护,或者在确实存在严重越轨的危险时进行制止。
本文整理自郑玫老师在渡过的主题直播:《
人格发展:分离是为复学充满电加满油
》,文字整理:瑞宽
作者过往作品:
2025秋季学期渡过复学及一对一陪跑计划,郑玫老师九折优惠,扫码了解!
同时,可了解渡过精品复学套餐!
倾听患者心声,了解精神健康知识,探索青少年抑郁解决方案,关注获取更多帮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