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扫地机器人企业追觅科技高调官宣造车,并声称要打造“世界上跑得最快的电动车”,直接对标顶级超跑布加迪。
一石激起千层浪,网友评论纷纷炸锅:“做扫地机器人的去造超跑?”“这跨度比马斯克上天还难!”
这并不是追觅第一次跨界。此前还曾跨界咖啡、茶饮、火锅等领域,其业务拓展之广令人眼花缭乱。
然而,历史无数次证明,发展期的盲目多元化可能掏空企业现金流,甚至加速企业衰落。
企业多元化究竟是出路还是绝路?
我们不能简单地一棍子打死,必须从企业自身的核心能力、资源储备与市场进入时机这三方面考量,谨慎决策。
成功的多元化,是能力的顺势延伸;
而失败的扩张,往往是机会的盲目追逐。
01.
盲目多元化:无数企业的“滑铁卢”
企业扩张路上,从不乏折戟沉沙的案例。
春兰空调从制冷巨头到跨界摩托车、重卡,最终主业失守;巨人集团从IT产业跃向保健品、房地产,导致资金链断裂。
它们的失败揭示了一个共同点:盲目多元化。
但其失败根源不在于“多元化”这个动作本身,而是背后决策的盲目性。这种“盲目”体现在三方面:
1、核心能力无法迁移
企业误将短期市场成功的运气或单一产品的优势,等同于可复用的核心能力。
追觅的核心能力在于高速数字马达和AI算法,应用于扫地机器人,这和超级跑车的高性能发动机、底盘调校、空气动力学、顶级供应链管理等核心能力关联性不大。
对标布加迪颇具话题性,更像是一个吸引眼球的营销口号,而不是严谨的战略规划。
2、战略逻辑不清晰
像拓展咖啡、茶饮、火锅等业务,可以说和主业毫无关联,属于典型的机会驱动,而不是战略驱动。
这更像是在试探各个风口,希望哪个能中,而不是基于一个清晰的生态协同或用户价值延伸的逻辑。
3、极度透支现金流
众所周知,造车是一个极其烧钱产业,需要持续百亿甚至千亿级别的真金白金投入。
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曾在2016年指出,造车至少需要200亿元的资金准备。随着行业的发展与竞争的加剧,他在2021年底又将这一门槛大幅提升:“几年前我说是200亿元,现在没有400亿元可能干不了。”
而追觅科技目前在主营业务扫地机器人尚未建立起绝对优势,还有科沃斯、石头等强劲对手。
2024年营收刚突破150亿规模,贸然进入如此重资产的领域,风险极高,容易被拖垮。
02.
成功多元化的关键:能力、时机与资源
然而,多元化并非是绝对的陷阱。
小米从手机到智能家居再到造车,华为从通信设备到手机再到智能汽车解决方案,都是成功跨界的典范。
但它们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严格遵循了正确的战略原则:
1、能力相关性与协同
小米的多元化始终围绕其核心能力:品牌粉丝经济、线上营销、供应链整合、软硬件一体化。
从手机到充电宝、耳机、扫地机器人,再到汽车,其底层逻辑是相通的。
小米汽车SU7的成功,极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现有品牌势能、用户基础和智能生态的协同。
华为的多元化也是教科书级别,从通信设备到手机,核心是通信技术、芯片设计、工程能力;
从手机到汽车,核心是将其在ICT领域积累的芯片、软件、操作系统、5G、传感器技术,以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解决方案的形式输出。
这是一种能力变现的模式,并不是从零开始造车。
2、时机节奏的把握
“先驱”和“先烈”的区别,往往就在于进场时机和节奏。
小米造车立项于2021年,此时市场教育初步完成,消费者对电动车的接受度已经比较高。
而且供应链成熟,三电系统、智能驾驶产业链趋于完善,降低了入门门槛。行业处于洗牌期,给了新进入者机会。
而乐视造车时,上述条件均不成熟,需要自己从头构建一切,最终被巨大的成本拖垮,成了“先烈”。
3、资源的冗余度
小米官宣造车时,特别强调了“1080亿现金储备”作为底气。
这意味着他们经得起烧钱、打得起持久战。这是绝大多数企业都不具备的先决条件。
03.
企业要不要多元化,三个魂拷问
面对多元化的诱惑,企业决策者或许应该冷静下来,问自己三个问题:
1、核心竞争力——“我们凭什么能赢?”
我们的核心能力是什么?
这个新业务是否是我们核心能力的自然延伸?
我们能为新业务带来什么独一无二的价值?是技术、品牌、用户还是供应链?
而不是新业务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想象空间。
2、时机与资源——“我们现在能赢吗?”
行业处于哪个发展阶段?是蓝海、红海还是洗牌期?
我们的现金流和人才储备,是否足以支撑到新业务实现自我造血?能否承受失败的后果?
3、风险隔离——“这会让我们输掉底盘吗?”
最危险的局面是,新业务尚未成功,却反过来吞噬主业的现金流和管理精力,导致主业优势丧失,双线溃败。是否有办法做好风险隔离?
04.
阵仗要大,底牌更要硬
多元化不是目的,而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为了寻求增长、分散风险,或巩固核心优势而可能采取的一种战略手段。
其成败的分水岭在于战略的严谨性,而非梦想的宏大性。
追觅对标布加迪的梦想很宏大,但缺乏严谨的战略支撑,因此备受质疑。
成功的多元化是“能力驱动”的顺势而为,失败的多元化是“机会驱动”的盲目扩张。
因此,对于追觅乃至任何一家寻求多元化的企业,我们更应该关注其战略逻辑、技术储备和财务健康度这些硬核底牌。
扩张之路需要的是敬畏之心和审慎评估,而非感觉决策和豪赌。
阵仗要大,但底牌,更要硬!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为什么同样起点的企业,多年后命运截然不同?区别就在于操盘人是否掌握系统的商业操盘能力!
如何突破增长瓶颈?如何提升竞争水位?如何实现有效增长?如何规避经营风险?
长财咨询凭借多年企业服务经验,提炼出一套适合中国企业的商业操盘方法论,帮助经营者3天构建需要三年才能积累的商业操盘逻辑和核心手法。
- 一套完整的商业操盘365模型:看清商业全盘棋局
- 三大核心操盘手法:从战略到执行的完整方法论
- 主盘6要素+底盘5要素构建:打造企业稳固根基
- 变盘3要素心法:让企业具备持续进化能力
如果你是老板/董事长,总经理一把手,创业者或二代接班人,欢迎报名学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