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追寻津沙|烽烟秘档:白沙中兴路246号的抗战文踪

0
分享至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江津区融媒体中心

重磅推出“津沙遗珍 追寻抗战文化记忆”

全媒体系列报道

全景式展现抗战时期四川大后方

四大文化区之一“津沙文化区”全貌

今天推出

烽烟秘档:

白沙中兴路246号的抗战文踪


江津区白沙镇中兴路246号(石碗架),一栋老式三层穿斗建筑静静矗立在烟火气息蒸腾的现代民居之中。这座建筑承载着特殊的历史记忆——这里曾是国民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旧址,抗战烽火中一处鲜为人知的文化堡垒。多少典籍在此免于战火,多少学人在此笔耕不辍,那些深锁柜中的档案,那些彻夜不熄的灯火,都是抗战史诗中一行隐秘而珍贵的注脚。

这座建筑始建于清末民初,现存建筑于1934年白沙大火后修建,为两楼一底的砖木穿斗结构。作为津沙抗战文化遗址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作为医院住院部、白沙中学学校宿舍使用,如今则作为江津区图书馆白沙分馆免费对外开放。当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匾在阳光下闪耀,这座老建筑正缓缓向世人揭开那些尘封的往事——

01

史料抢救 烽火护文脉

电影《南京照相馆》的热映,让观众通过影像重新触摸那段沉重的历史记忆。鲜为人知的是,国民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在白沙工作期间,也曾系统汇编《日军暴行实录》,作为向国际社会揭露真相的重要宣传材料。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工作人员深知史料保存和文献抢救的紧迫性,克服重重困难建立战时文献保护机制,不仅收集整理了大量日军暴行证据,还系统保存了抗战时期的珍贵档案,为后世研究留下了不可替代的第一手资料。


▲江津区图书馆白沙分馆外观 白沙镇供图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随国民政府西迁到重庆。同年8月,该机构拣选重要史料及一般史料共111箱,经长沙转运至重庆,最终落脚四川省江津县白沙镇石碗架。运抵白沙的档案史料包括辛亥革命原始文献、孙中山手稿及北伐战争档案等珍贵资料。由于运输条件有限,大量史料仍滞留重庆,工作人员不得不频繁往返两地整理资料。

为确保史料收集的全面性,战时建立了三级史料征集网络:总部保留完整的编辑处、征集处、档案处建制;地方协作依托各省党部建立临时征集站,特别重视沦陷区地下党人提供的口述史料;海外渠道则通过驻美、驻英使馆收集华侨革命文献,由外交部转交白沙。面对白沙潮湿气候导致的文献霉变问题,工作人员采用石灰包、炭火烘烤等土法防潮,竭尽全力保护这些千里之外运抵重庆的珍贵史料。


▲馆内建造精巧的老房梁

抗战胜利后,该机构回迁南京旧址。留存的76箱白沙时期档案后来成为台湾国民党党史馆核心馆藏,其中关于战时国共合作的原始记录尤为珍贵。这些历经战火保存下来的文献史料,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02

人物春秋 乱世显风流

在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兴路246号见证了许多风云人物的故事。

该机构驻白沙期间,一直由张继担任主任。张继,字溥泉,河北沧县人,早年留学日本时,与陈独秀相识相知成为反清革命志士。1903年,他与邹容、陈独秀共同策划了反抗清廷学监姚煜的“剪辫子事件”——“张继抱腰,邹容捧头,陈独秀挥剪”,这一事迹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留下佳话。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张继出任国民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他的一生跨越清末革命、民国初创与抗战时期,从激进革命者转变为保守派代表,在国民党党史编纂领域留下重要政治遗产。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导、“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晚年张继和陈独秀虽同处津沙文化区,文献史料却没有留下两人任何来往的记载。二人从“挥剪反清”的亲密战友到“老死不相往来”的陌路人,这种转变浓缩了20世纪中国激进知识分子在革命浪潮中的命运浮沉。

周开庆是另一位与这座建筑结缘的重要人物。这位江津李市镇人于1943年1月因眼病辞职回到故乡,曾在内迁至白沙的国民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任编辑工作。同年8月,他担任四川省达县县长,发起“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他亲率这支知识青年从军队伍到“陪都”重庆报到,成为第一支到达重庆的全国知识青年从军抗日队伍。后来,周开庆调任永川县县长,不到两个月后日本投降,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


▲江津区图书馆白沙分馆门口

到台湾后,周开庆思念故土,主持创办了台北市江津同乡会,出版会刊《江津》。这份刊物成为连接两岸亲人的重要纽带,同乡会也承担起在台江津籍人员回大陆探亲访友的联络工作,成为促进两岸交流的重要平台。

除张继和周开庆外,1941年后,国民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部分编纂人员被征调参军,改聘本地师范生协助抄录工作,这一安排意外地为白沙培育了一批文献整理方面的人才。

03

古建新生 书香续传奇

推开中兴路246号厚重结实的木门,踏上沉稳坚实的木梯,仿佛进入了时光的夹层。扑面而来的,是沉淀了八十余载的历史气息,无声却厚重。如今,这座旧址不仅是文物保护的成功案例,更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周周乐”兴趣课堂 白沙镇供图

通过活化利用,这里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2015年修葺翻新后,江津区图书馆白沙分馆和金融教育培训基地在此设立,使其重新融入当代社会生活,让更多人有机会走近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成为一处滋养新知、普惠乡邻的文化空间。


▲群众在馆内看书

走进一楼,往昔的厚重与现代的生机在此无声交融。拾级而上,二楼跃动着时代的脉搏——这里是白沙镇人民政府与重庆三峡银行联袂打造的市级金融教育示范基地。七大功能区系统性地普及金融知识,让“财富”与“责任”的种子在此生根发芽。三楼,是书香馥郁的江津区图书馆白沙分馆。书架上,1.5万册图书错落有致,宛如待阅的竹简,静候读者的探访。最令人动容的是社区“周周乐”课堂上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他们在这座遗址中学习传统文化、体验非遗技艺,让抗战时期守护的文化火种有了新的传承。


▲金融教育宣讲互动 白沙镇供图

暮色渐合,当中兴路246号的钟声在晚风中回荡,历史与现实在此刻交汇。这座老建筑从抗战时期的文献守护者,到如今的文化传播者,始终延续着守护文明火种的使命,用时光讲述着生生不息的故事……

文字由文史顾问钟治德

记者 廖秋平 实习记者 崔洁 提供

配音:刘月姮

视频编辑:郭 旭

编辑:李婉龄 编审:胡德赛

总编辑:黄 艳


声明:凡江津区融媒体中心所属平台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别忘了

点亮让大家看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江津融媒 incentive-icons
江津融媒
重庆市江津区权威媒体
12191文章数 306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