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这是周总理在弥留之际对治疗他的专家们说的话,也是他最后的话,时间是1976年1月7日。
时间回溯来到1911年,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同学踊跃回答,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当时年仅13岁的周总理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少年周总理
总理是个说到做到之人,从13岁到78岁,从少年到老年,他初衷不改始终如一:爱党爱国爱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如果非要说一些什么不同,那么便是总理的前半生是为了祖国的统一,后半生则是为了祖国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
再用更精炼的词语来形容总理的一生,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为人民服务!
周总理在晚年,胸口一直佩戴着一枚纪念章,因为那时候的摄影设备不先进,所以很难看清照片上面的字迹,以至于很少有人知道上面写着什么——其实就是“为人民服务”5个字。
这枚写着“为人民服务”的纪念章,陪伴着周总理经历无数风雨,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如今陈列在“周恩来纪念馆”。
晚年周总理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中间百余年的历史,是中国人难以忘怀的屈辱历史。
无数的中国人知耻而后勇,奋发图强,用生命和鲜血来报效和拯救祖国,而这千千万万的青年之中,总会诞生几位灯塔一般的巨人,指引着中国人前行。
所以毛主席、周总理以及朱老总等等伟人的出现,绝对不是偶然!
或许我们会有疑问,13岁的少年还是被父母宠爱的年龄,当时的周总理为何能说出让人震耳发聩的话语?
“孟母三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的成长与他周围环境是分不开的,我们便来说说少年时代的总理身处一个什么样的环境。
1,国际环境。欧美列强以及日本称霸世界,那是弱肉强食的时代,中国当时处于满清王朝统治之下,政治腐败国力衰弱,在国际上处于人见人欺的地位——已经到了那种“不变则要亡国”的地步。
2,国内环境。总理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呐喊时,正是1911年,当年发生了一件翻天覆地的事情——辛亥革命。革命前暗潮涌动,革命后风起云涌,各股势力纷纷登上舞台,整个社会动荡不安,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3,家庭环境。周家原本家境还算殷实,不过到了周总理父亲这一代开始没落,周父在外谋差事,所以总理从小就要负责照顾多病的生母和瘫痪的三叔,小小年纪就得照管起了家里的柴米油盐——这与总理日后成为中国的“大管家”十分呼应,总理的“处理家务”本领,是从小培养起来的。
国家内忧外患,家庭生活艰辛,种种苦难让一个人锻炼了体魄,磨练了心智,锤炼了意志,使得总理从小便坚韧不拔,正直无私。
4,学校环境。在12岁之前,总理都是在塾馆里学习古文;12岁之后,开始就读于东关模范学校以及南开中学,注意这两个学校都在天津,天津乃是沿海城市,重要的通商港口,又是处于北京和上海之间,国内外的新鲜事物是最容易传播到这里的,此地可以先一步吸收先进的文化和思想。同样的,也容易看见贫富差距,看见弱肉强食,看见军阀暴虐统治,看见外国人在中国人的地盘上耀武扬威……这些都会给少年时代的总理留下深刻印象——国家软弱,国民就要受欺负。为了国民不再受欺负,唯有自强!
环境和人是分不开的,再来说说总理一生的引路人以及亲密战友。
1,慈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周父常年在外,所以母亲便成了总理人生的第一个启蒙人。生母万冬儿,里里外外一把好手,家人们都很佩服她,总理一直跟在母亲身后,耳濡目染学到了很多,对他一生的影响都很大。周总理后来在很多场合中都说过自己的母亲是个十分爽朗的人,自己的性格也和她有关系,说如果没有母亲的教导,自己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嗣母陈氏性格温和喜好安静,出身书香门第,文学素养很高,丈夫去世后未再嫁,而是把所有的心血和精力全放在总理的身上,经常教他识字读书,给他讲很多英雄人物的故事,是总理在文化上的启蒙人。
2,良师。第一位是东关模范学校的老师高亦吾。高亦吾十分喜欢这个聪明睿智且为人正直的学生,经常给他讲一些“反清灭洋”的革命思想、马克思主义等等进步思想,总理对高亦吾的评价是“我对高先生的印象最深,受他的影响最大,至今思念尤甚,一想起他那魁梧的身影和爽朗的笑貌,就如同见到他一样。”
第二位是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张伯苓对周恩来非常欣赏,曾经对人说:“周恩来是南开最好的学生。”不仅免学费,还经常带总理到自己家吃饭,畅谈救国、治国的看法,后来又用奖学金资助总理留学。1949年,蒋介石邀请张伯苓一起去台湾,正在犹豫之际,总理给他发去一封电报,说:“老同学飞飞不让老校长动。”飞飞是总理的笔名。
3,益友。第一位蔡和森。两人在法国勤工俭学时认识,当时勤工俭学的青年有很多,如蔡畅、李富春、李立三等等,但蔡和森在总理的挚友中排第一个,两人私人交情很深,蔡和森为人正直,关键时刻还曾对总理发出警告。总理后来曾有感叹:“我认为对我来说收获最大的是同蔡和森的友谊。”说明一下,蔡和森也是毛主席的挚友。
蔡和森烈士
第二位叶剑英。两人相识与黄埔军校,叶帅始终对总理无比佩服,尤其在总理的末年,叶帅无疑是给周总理最大的那位,甚是总理所住的医院以及医疗小组都是叶帅亲自选定的。总理对叶帅的评价是“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第三位,也是最重要的一位,毛主席。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关系之密切自不用说,从1931年开始两人在一起共事,此后再没有分开过,“毛周”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搭档。
毛主席和周总理
当然不止这三位,总理相识满天下,朱老总,邓公,李富春……都是总理一路走过来的好友,就连外国友人对总理也是赞誉有加,认为总理是世上难得的可以托付终生的朋友。
总理少年时,对文学,戏剧,话剧等等也是十分踊跃的,最近有个网友发出了总理的弃坑小说《巾帼英雄》,引起了大量网友的讨论。
网友们纷纷感慨,“作者前去拯救中华民族了,小说至此无限期停更”,“开启了比武侠小说更加雄浑壮阔的纪实文学”,“坑了这一本,改写中国史”,“拖更理由:对不起,读者们,我要去拯救天下苍生了”,“他有更棒更完美的作品一直都在这里让我们去享受啊”。
正因为有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领导人的领导,有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有了他们的付出,才换来今日的中国。
总理最后一次政府工作报告里有这么一段话:在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人民奋发图强,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只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就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变成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再用二十多年的时间,一定能够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
总理在作报告
从1976年到2022年,46年时间过去了,虽然总理已不在,但总理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发向上,总理的光辉形象永远照耀着我们前行!
这盛世,如您所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