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李宇琛
2025年8月26日,广西南部的“世界茉莉花都”横县。
由广西政府和中国建设银行联手打造的“数字茉莉”全产业链服务平台,一个被官方媒体盛赞为“卖花神器”的数字化利维坦,在交易高峰期毫无征兆地陷入瘫痪。
它带来的不是承诺中的高效与透明,而是混乱、争吵,以及大批年迈花农在酷暑下的集体抗议。
他们的诉求,古老而又直接:
我们不要扫码,要现金。
这个故事的开端,曾被描绘得无比光明。
根据官方通稿,横县的茉莉花产量占据全球六成。
为了让这朵富贵之花与数字时代接轨,地方政府携手国有大行,誓要用大数据和云计算,为传统花卉交易的沉疴旧疾开出一剂猛药。
平台的设计蓝图宏大而精密。它不仅能即时结算、记录交易,还能发布指导价,甚至:
为花农提供信用贷款。
官方宣传称,以往交易中存在的监管无序、价格不透明等问题,在新系统面前将无处遁形。
央视农业频道曾为此拍摄专题片,镜头里,地方官员与银行高管意气风发,将“数字茉莉”定位为赋能乡村振兴的标杆。
一切似乎都在预示着,一个崭新的、高效的、由代码构建的公平交易时代即将来临。
然而,当这套精密的数字机器真正降临到田间地头,面对那些凌晨三四点就下地采花、皮肤被晒得黝黑的农民时,它露出了另一副面孔。
大量上了年纪的花农,一辈子与土地和节气打交道,他们的手指习惯了触摸泥土,而非冰冷的手机屏幕。
据网络上一段广为流传的视频显示,在茉莉花交易市场,一位老农肩扛几十斤鲜花,面对交易终端上那个不断旋转加载的二维码,手足无措。
系统在交易高峰期频繁卡顿,网络不稳,扫码响应迟缓。
原先几分钟就能完成的交易,现在需要排上数小时的长队。
气温超过35摄氏度,而这个号称投入巨资建设的数字化交易市场,却连最基本的人性化设施都付之阙如。
有现场亲历者在社交媒体上写道:
“头顶烈日,脚踩水泥地,连一把遮阳伞、一张凳子都没有。”
高温与等待,点燃了积压的怒火。因排队引发的争吵,很快升级为推搡。那个承诺要带来秩序的数字平台,最终成了制造混乱的源头。
有媒体尖锐地指出,这出闹剧可谓“本末倒置”。他们投入了巨额资金用于开发那个看不见的云端系统,却忘记了给烈日下排队的人建一个:
遮阳棚。
面对汹涌的民怨,平台的运营方——横州市茉莉花产业服务中心,一个政府下属事业单位,不得不做出让步。在花农们的强烈抗议下,市场管理方终于同意,恢复早已被边缘化的传统支付方式。
于是,一幅极具象征意味的画面出现了:在一个标榜着“数字金融”、“智慧农业”的现代化交易大厅里,花农们最终依靠最原始的抗议,换回了用纸币和硬币完成交易的权利。
这并非孤例。
《新华每日电讯》的一份调查报告曾指出,在中国农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高达83.5%的人基本不会操作智能手机。
这个冰冷的数字,早已为横县的这场混乱埋下了伏笔。数字乡村的宏大叙事,撞上了一堵由无数个不会扫码的老人组成的现实之墙。
更有深意的是,根据建设银行方面的介绍,平台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沉淀交易数据,以方便税务监管和金融服务。
这个设计初衷,或许解释了为何要力推数字支付。它不仅关乎效率,更关乎:
数据与监管。
当一个工具的设计者,其首要考量的并非使用者的便利,而是管理者的视角时,工具本身就可能异化为一种新的枷锁。
技术本无罪,但技术背后的人却有。
当“赋能”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人们却需要警惕,这究竟是:
赋谁的能,又是以谁的代价。
那看不见的云端吞吐着海量的数据,描绘着产业的宏图,计算着未来的收益。但它看不见土地上那个具体的人,看不见他在烈日下的汗水,也听不见他在数字鸿沟前的叹息。
或许,从来就没有什么“卖花神器”。有的,不过是一套新的规训,用一串串代码,将人和那朵茉莉花,编织进一张更大的、无形的网里。在这张网里,花依旧香,人却成了数据。
李宇琛(立于尘)
写于2025年8月29日
本文已开启快捷转载,欢迎转载至您的公众号
存档防删,接力传播
愿意借我公众号助我发文的朋友,请阅读此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