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玉在三线档案库与“唯一运输工具”的合影
1965年秋,秦岭山脉深处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建设者。第三机械工业部在陕西略阳的崇山峻岭中建立了一座档案馆。年轻的陈爱玉与同事奉命从北京奔赴这片陌生的土地,开启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工作历程。
档案库选址极为隐蔽,四周群山环抱,仅靠一条骡马道与外界相连。初到时,映入眼帘的是几间简陋的平房,没有通电的夜晚只能依靠煤油灯照明。更令人心惊的是,夜深人静时总能听到远处传来的狼嚎,当地老乡再三叮嘱:“天黑莫独行,山里有狼群。”
在这与世隔绝的环境中,陈爱玉和同事们肩负着特殊使命——管理数以万计的人事档案。库房里整齐排列的铁皮柜中,存放着三机部各单位的核心人事资料。每天的工作看似简单却责任重大:逐一开箱核对、分类登记,确保每份档案都准确无误。在煤油灯昏黄的光线下,他们常常工作到忘记时间,连吃饭休息都顾不上。
保密工作尤为严格。由于人手不足,档案库创造性地采取了“以工代警”的保卫方式,由经过严格审查的工厂资料员轮流值守。无论严寒酷暑,哨位上始终有人站岗。这些“兼职警卫”虽无军衔,却以军人般的纪律守护着国家机密。
最有趣的是那匹被称为“档案库特殊员工”的骡马。作为唯一的运输工具,它享受着“集体饲养”的待遇——所有工作人员轮流当“饲养员”。时间一长,大伙对骡马有了感情,在大家的精心照料下,骡马长得又高又大,毛发溜光水滑、闪闪发亮。工作之余时,陈爱玉和同事们纷纷牵着骡马合影留念。特别有趣的是,当工作人员把与骡马的合影寄回家时,引发了家人的误会:“原来是在养马场工作啊!”这个美丽的误会,成为那段保密岁月中最温馨的插曲。
这段尘封的往事,不仅记录了三线建设者的无私奉献,更展现了特殊年代里普通人守护国家机密的独特方式。如今,那些铁皮柜中的档案或许已经数字化,但秦岭深处那盏煤油灯下的坚守,永远镌刻在航空工业发展的历史长卷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