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开学了,有些孩子表现得很开心,而有些孩子却表现出紧张情绪,面对新学期有些恐慌,这是什么情况?
“医生,孩子开学前各种不听话,还说自己不舒服,这可怎么办啊?”这段时间,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到院内精神心理科进行咨询。
![]()
▲李主任诊室
在父母的陪同下,13岁男孩来到李秀华主任诊室就诊。原来,男孩不仅每天熬夜刷手机,拒绝完成作业、整理书包,甚至谎称腹痛不想去上学,这让父母既困惑又担忧。
接诊的李秀华主任在详细沟通后发现,男孩的反常并非单纯的“叛逆”。大约在半个月前,男孩总是感觉心烦意乱,还时不时头痛、恶心,白天没精神玩,晚上也睡不好。
所以他自己尝试用玩游戏、刷视频来缓解,却没什么效果;面对课本会莫名烦躁,甚至撕毁作业;父母一提“开学”就发脾气摔东西。
![]()
经过问诊和全面的检查评估,男孩被确诊为“开学综合征”。李秀华主任予以心理干预、物理治疗和家庭教养方式的调整,男孩的状态正慢慢恢复,亲子关系也有所改善。
开学前后的这段时间,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门诊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就诊高峰。一部分孩子因开学或返校后出现各种不适的症状而被家长送来就医。心理学把这种情况称为“开学综合征”或“开学恐惧症”。
开学综合征的5大典型表现
杭州复旦儿童医院资深心理专家李秀华主任强调,“开学综合征并非真正的疾病,而是孩子面对环境转换时出现的心理和生理适应障碍,若家长忽视或处理不当,可能影响整个学期的学习状态。”
很多家长误以为孩子“不想上学”只是偷懒,却不知这可能是身体发出的“适应警报”。开学综合征有多种表现形式,以下5大典型症状,家长需重点关注——
1. 生理反应
孩子突然频繁出现腹痛、头晕、恶心、胸闷等症状,去儿科检查却无器质性问题,尤其在早晨上学前发作,周末或请假在家时症状消失。这是因为心理压力通过身体症状表现出来,医学上称为“躯体化障碍”。
2. 情绪波动
原本温和的孩子变得易怒、焦虑,甚至对家长大喊大叫;有的孩子则变得沉默寡言,拒绝交流,独自躲在房间里,提到开学就情绪崩溃。
![]()
3. 睡眠紊乱
假期作息混乱导致生物钟失调,开学前孩子往往熬夜刷手机、玩游戏,早晨难以起床,即使勉强叫醒也精神萎靡,白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频繁走神。
4. 学习抵触
拒绝整理书包、购买学习用品,对新学期的课程和作业表现出强烈抵触;有的孩子甚至谎称生病请假,逃避上学,严重时可能出现逃学行为。
5. 社交退缩
原本喜欢和同学互动的孩子,开学后变得不愿主动与人交流,甚至害怕参加班级活动,担心自己无法适应新学期的人际关系或学习竞争。
4步帮孩子走出“开学综合征”
![]()
面对孩子的“开学焦虑”,家长的态度和方法至关重要。李秀华主任结合多年临床经验,给出以下4点实用建议,家长们可以尝试看看。
1. 提前调整作息,循序渐进“收心”
不要等到开学前一天才突然改变孩子的作息,建议提前1-2周开始调整:每天比前一天早睡早起30分钟,逐渐恢复上学时的作息时间;减少电子产品使用,睡前1小时避免接触手机、电视,可通过阅读、听轻音乐等方式帮助孩子放松入睡。
2. 共情倾听,避免“说教式”沟通
当孩子表达对开学的抵触时,不要急于批评或指责,而是先共情孩子的感受:“妈妈知道你还没玩够,突然要开学确实会有点不适应。” 耐心倾听孩子的担忧(如担心新老师、害怕作业多等),再一起分析解决办法,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
![]()
3. 制定“开学仪式感”,激发期待感
和孩子一起参与开学准备,比如挑选喜欢的书包、笔记本,制定新学期的小目标(如学会一项新技能、认识一位新朋友);开学前一天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书桌、规划作息表,通过这些“仪式感”让孩子逐渐进入学习状态,减少对开学的抵触。
4. 适度运动,释放压力
每天安排30分钟的户外活动,如散步、跳绳、骑自行车等,运动不仅能帮助孩子调整生物钟,还能促进多巴胺分泌,缓解焦虑情绪,让孩子以更积极的心态迎接新学期。
如果孩子的“开学综合征”症状持续超过2周,且通过家庭调整无明显改善,甚至出现拒绝上学、情绪崩溃等严重情况,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干预。
![]()
每个孩子的“开学焦虑”背后,都藏着未被看见的需求。李秀华主任提醒,家长不必过度焦虑,只要及时关注、科学引导,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就能帮助孩子尽快适应新学期,以饱满的状态迎接成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