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 文 /镜子
经过三年的打磨和经营,今年八月上旬,阿那亚北岸民宿出租率首次超过南区,成为更多人度假的心仪之选。
细观北岸,不少街区玩得一手好概念。比如联手栩栩华生一手打造的小规模零售社区友谊湾,艺术氛围浓厚、质感美学考究;再比如雀跃镇,汇聚六十多家潮流商业与运动场景,是时尚潮人、运动青年的活力聚集地。
但如果你真正在北岸生活几天,尤其是在夏季,你会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无论白天还是夜晚,人群总是会不知不觉地流向那个名字朴素、姿态低调的区域——中庭商业街。
这里有着最持续、最旺盛的人气,最松弛、最欢腾的生活。可以说,它代表着北岸最底层的设计和运营法则:以生活,聚人气。
中庭商业街,没有礼堂那样的精神地标,也不靠先锋设计或顶级资源作为卖点。自然视野上,它不直接临河靠海,不如雀跃镇开阔;品牌阵容上,没有太多首店和标签式的潮流门店;公共配套上,友谊湾同样拥有水系,且更靠近北岸礼堂和第八食堂这类人流枢纽。
可偏偏,无论你从北岸哪个角落走来,总会在不经意间被它吸引。走近这里,蓬勃的生活气息便扑面而来:
孩子们赤脚在清浅水道中追逐嬉戏,溅起的水花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父母们三三两两坐在水边外摆区,喝着咖啡闲话家常,目光不时温柔地追向奔跑的孩子;树荫下的长椅上,有老人静坐,也有年轻人独自翻书、发呆。
* 图源公众号致舍景观
正如《交往与空间》中所言:“是否有生机勃勃的人的活动是空间好坏的唯一标准。”在这里,似乎一切互动都是从生活本身中衍生出来的,满是真实的生机。它不刻意教人如何消费、如何审美,只是坦然迎接每一个人——随时可来、随时可坐、随时加入。
那么中庭商业街的人气密码究竟是什么?让我们从动线、尺度和内容三个维度来解码。
* 图源阿那亚
一条与步道同频延展的水系,贯穿了中庭商业街。它成了街区无声的引导者,让这里不似传统商业街那般笔直清晰、催人快走,也不像大广场那样空荡得令人无措。
350米长的水系自南向北蜿蜒穿过街区,如一缕自然的溪流,轻轻划分出几个尺度合宜的小广场,又串联起两侧的商业空间。
水系的首尾——也是街区的两端,处理得格外聪明:南端衔接北岸东门、第八食堂和云朵滑梯,舒展地迎接来自食堂和巴士站的人流;北端则借小广场与嬉水装置,与雀跃镇自然衔接。两端都设有巴士停靠点,进一步模糊了街区与社区的界限。
* 图源公众号致舍景观
正如设计师范蓓蕾提及友谊湾改造的思路时所说,“动线设计就是注意力分配”。好的动线如一段舒服的叙事,引人沉浸其中。人们从任一端步入,都不觉突兀,如水流自然汇聚,人亦随之而来。
在这里,动线不再是单调的通道,而成了一场轻盈探索——
人的注意力自然流向水面、树影、特色店铺和孩童们的嬉戏,不再着急寻找出口或地标。水声与笑语在耳边隐约回响,空间节奏舒缓有致,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沿溪行,忘路之远近”。
* 图源阿那亚
走进来只是开始。真正让人愿意停留下来的,是这条街懂尺度、懂分寸、有呼吸感,拿捏着空间的疏密与节奏。
说到底,做商业,也是在经营人与空间的相处之道。
如何让“流量”成为“留量”,友谊湾的改造也许可以作为参考。这片区域在刚建起时为追求空间的疏朗,忽略了动线的舒适和尺度的和谐,整个空间没有太多遮蔽和落脚处,导致好不容易聚起来的人气轻易便消散,人们停不了、待不住,自然就留不下来。
* 图源公众号致舍景观
中庭商业街从一开始便从人们的真实感受出发进行设计,将空间利用到极致,步道的宽窄、布景的疏密、店铺的分布……达到了恰到好处的平衡。
在中庭商业街,设计者借水系的蜿蜒,围合出数个大小不一、形态轻松的小广场,每个都像一方开放的客厅。
各式座椅、休息空间自然散落,朝向不拘:树荫下、水岸旁、店铺檐下,石阶、木椅、微微隆起的草坡,连水岸边略鼓的地形,也做好了被路人当作歇脚“石凳”、天然“躺椅”的准备。这种“可选择的坐处”,恰是城市空间中最珍贵的松弛和闲适。
* 图源阿那亚
遮荫的树木更是功不可没。北方夏季阳光热烈直射,如果没有树荫或大面积灰空间的连续遮挡,白天的大部分时间人们很难长时间待在户外。
而在中庭商街,却是别有一番夏日绿意清爽。成排的白蜡、元宝枫、山丁子洒下斑驳树影,草丘与片状的穗花婆婆纳、卡尔拂子茅、蒲棒菊等在林下空间蜿蜒交织,与灵动水系呼应,不仅提供荫凉,更软化了建筑的边缘,弱化了商业的紧迫感,整条街也因此显得更亲切、更清新、更宜久留。
* 图源公众号致舍景观
街区空间就像化学实验的容器,不同的物质在里面发生反应,而最精彩的那类反应正是“交往”。
亲水设计悄然激活了整个街区。中庭商业街的水,不是只供观赏的装饰,而是可亲近、可玩耍的“玩具”。孩子们冲进浅溪踩水嬉闹、和有趣多样的嬉水装置互动;年轻人踏石而过;父母坐在岸边闲谈……
水,不仅成了天然的“社交催化剂”,也让商业外摆区与公共空间产生了柔和化学反应。不少“非标”小店的设计呼应了这份开放与互动,外立面风格别致,门面敞开,外摆区自然延伸至公共领域。
* 图源公众号致舍景观
父母用餐时仍可瞥见水边玩耍的孩子,客人在游逛时因窗外水光的清凉而愉悦。商业行为不再固于店内,而成了街景的一部分。
中庭商业街选店的逻辑,亦是以“生活气息”为基底,充满了生活感和烟火气:
零售有趣物件的好白商店、超级植物,涵盖中西餐食、日咖夜酒的manner coffee、宿咕面包、美式汉堡披萨、大馅蒸饺、海南糟粕醋火锅、当地海鲜、兰州面条等餐饮。这里见不到令人心颤的昂贵物价,反而都是些让普通人有消费冲动的灵感好物和妥帖落肚的日常吃食。
更难得的是,整条街区透出一股轻松的“包容性”。它不挑剔你的身份、年龄或消费能力。带孩子玩水、陪老人散步、与朋友小聚、独自闲坐——都如此自然。
* 图源阿那亚
没有压迫感的商业氛围,让人不经意间松弛下来、开始互动。小朋友们在嬉戏玩闹中迅速熟络,成为约定“下次一起玩”的好朋友;家长、邻居们在充满着社区氛围的小广场中相互致意、开始闲谈;不同风格的店铺敞开、对望,偶然对视,便能收获到一张张热情亲切的笑颜……
真正的社区感,便从中生长。每一个人都能在舒适合宜的街区中,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
回过头看,中庭商业街的人气并非偶然,它只是真正地回应了人最根本的需求:在一个舒适、安全、有趣的空间里,自如地停留、相遇、互动。
让人从动线设计上进得来、从尺度细节上待得住、在内容搭配上玩得开,看似简单的需求,却是对街区建造者的一次综合考验。
所谓“聚人气”的街区,建造者常常搞反了主客关系:并非是刻意建造一个吸引人来的场所,而是把街区真正交还到人手中。它首先要回到“人”本身,以人为尺度去重新看待和空间的关系,关注人最真实的生活需求,服务于人最细微的感受。
* 图源阿那亚
生意之前,先有生活;交易之前,先有交情。当人们愿意在此停留、互动、一次次重返,一切便自然发生。
这未必依赖顶级资源或宏大叙事,更凭借的是细腻的空间组织与对日常生活的深切体察。中庭商业街从设计之初就选择了一条更回归人性、更融入社区的路:
不强调“被看”,而在意“被用”;
不追求“网红”,而专注“日常”;
不刻意抢占人们的时间,而陪人们一起度过时光;
不试图成为那个“必须特地前往的目的地”,而努力成为许多人“愿意一再回来的老地方”。
撰文:镜子 | 编辑:拂晓| 视觉编辑:张苏蕊
图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