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中,一些结构性调整正在发生。
Biotech在融资环境趋紧的背景下,正积极寻求BD(商务拓展)合作,以推动其创新成果的商业化落地;而部分跨国药企则因集采等政策压力,开始重新评估其在华战略;传统药企们也在一点点提高自己的“创新药收入比例”。
当各方都向创新靠拢时,作为国内CSO领域的领军者,百洋医药也没有停留在过往的功劳簿上,而是选择了一条颇具挑战的道路——向长周期的创新领域深度转型。
这一选择是源于一个行业共识:创新已不再是选项,而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唯一出路。从顶层设计里的各种规划,到市场的实际认知,靠既往“好卖”的产品终究无法持续。
不过,产品层面的“创新”又是一个很泛的概念,各家都有自己“创新”的方式。
有人喜欢跟随热门领域在临床和临床前上卷效率,有人扎根小众赛道博一个高回报率,还有的在模式和落地上推陈出新。
但无论是哪一种方式,从传统向新兴进化的过程必将经历一个阵痛期,这其中必将伴随着财务承压、管理升级和组织重塑的蜕变。
转型的代价与底气
近日,百洋医药刚刚披露了自己今年的半年度成绩单:营收小幅回落6%,利润端短期承压,一定程度上也验证了“转型”这两个字的艰难。
公司方面称业绩波动主要是目前正处于创新转型的关键时期,新品导入与创新投入短期内给公司带来了资源投入的压力。
就在8月初,百洋医药宣布用一亿港币入股北海康成这家公司,引起行业一波讨论。
作为一家濒临退市的罕见病药企,北海康成在今年完成了大逆袭:凭借着第三款罕见病药物终于迎来的价值兑现,让公司股价从低点上来一路翻了20倍。
而这一次,百洋的入局,又一次的拉动了北海康成的确定性——8月13日公司股价大幅拉升,并在短期调整后站稳并进一步向上。
百洋医药作为基于品牌驱动的国内商业化龙头,将进一步放大北海康成罕见病产品的商业价值。而对于百洋来讲,公司本身有一个成建制的、高效的商业化团队,缺的就是一些有确定性的商业化品种。二者形成很好的互补。
在周期向上的医药行业里,其实有很多1+1>2的事情可以做。
也是基于这样一个行业趋势,过去一年以来,百洋医药在产业端的布局动作频频。
除了将集团旗下的百洋制药资产纳入上市公司、延伸产业链、夯实运营效率之外,公司通过股权投资和商业化合作的形式,将ZAP-X火星舟(精准放疗设备)、华昊中天的创新药优替德隆等产品纳入了自己的生态版图。
然而,如此密集的投资与并购,一方面不可避免地在短期内给公司的财务报表带来了压力。截至2025年中期末,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攀升至65.88%,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均有显著增加。
另一方面,公司的战略重心从此前的商业化平台逐渐开始向创新业务平移时,资源、管理、精力等不可避免地向后者倾斜。但即便如此,公司的品牌业务仍稳健增长,核心品牌的价值还在释放。
一个能持续运转良好的现金牛体系——这是百洋多年精心培育的一个结果:用品牌策略去拉紧产品和用户之间的联系,这是一种“认知打法”,是营销领域里的圣经《定位》最喜欢讲的东西,也是外资药企过去很长时间的战术主线。坏处是培育周期长,好处是护城河深。
百洋这份强大的商业化能力不仅是转型期的“安全垫”,更重要的是,它将成为未来创新产品落地的“加速器”。
创新的周期与节奏
在当下以BD合作为主流叙事的产业背景下,任何创新药的底层估值逻辑最终都要回归商业价值的兑现。百洋医药正是基于自身最核心的商业化优势和对临床需求的洞察,去进行选品和创新布局,押注的是一个更长远的未来。
只是,相较于此前公司重点耕耘的一些品类,百洋这场转型,想培养的是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能持续有竞争力的品类。
罕见病药物开发在中国至少目前还没有太大意义上的供给侧和支付端的“优待”,所以不是很多biotech的首选方向,研发壁垒高,商业化壁垒更高,但是国内的政策设计一直在完善,尽可能弥补这类药物的商业化回报,而中国的人口基数在这,破解罕见病用药难题既是巨大需求,也应是产业界值得关注的破局关键。
难而正确的事情,是百洋愿意去做的。
而除了罕见病药物,ZAP-X火星舟也一样,这款单价数千万的脑部肿瘤放疗设备,尽管已在全球24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但在中国市场的准入进度不尽人意。究其原因,或许恰恰在于产品过于“超前”——其酷炫的外形背后,是一套能够为脑瘤患者带来革命性治疗体验的真正创新设备,更是150万脑肿瘤患者的福音。百洋不仅要推动它在中国落地,还将在中国打造它的全球生产基地。
核药和全磁人工心脏的逻辑同样是如此。
前者是中国科学家十多年的研发成果,也是中国首个自主创新研制的核医学创新药。它改变了SPECT不能用于肿瘤诊断的局限,凭借独特RDC(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结构实现肿瘤精准显像,其全新的分子诊断机制,在肺癌及多种肿瘤类型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诺华大力押注这条赛道一定程度也是因为其高确定性+进入壁垒高,而百洋也一样。
至于后者,更是长期被雅培垄断的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技术,与以往几代产品相比,全磁悬浮技术能够明显减少血液损伤、降低泵内血栓风险、延长生存期,但国内一直未能实现自主研发,百洋集团投资的同心医疗不仅做到了,而且还正在与雅培展开一场“头对头”的较量。市场需要教育,百洋也在努力提升认知。
百洋医药的想象力从来不是局限于一两则定期报告。其真正的王牌,是背后百洋医药集团的创新布局。
前文提到的核药、人工心脏都是集团早些年投资孵化的成果,近年来,百洋集团还不断与国家级科研院校合作,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布局源头创新。可以想象,未来这些都将与上市公司形成“研发-转化-商业化”的一体化协同。
对于一家在医药行业沉淀了二十年的企业而言,转型之路并非坦途。百洋的转型同样需要穿越周期性的波动。短期内,它们或许无法立刻贡献利润,甚至会阶段性地拖累报表。长期看,这正是构建竞争壁垒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重要的是,百洋有这个条件去做这种选择。
静待化蛹成蝶
回顾近两年的行业环境,尽管挑战与机遇并存,但整体趋势正朝着有利于创新的方向发展。
政策端,供给侧有顶层设计提供的全链条支持创新服务,鼓励真正具备临床价值的创新;产业端,在经历了一轮资本泡沫后,市场正回归理性,整个供应链体系也日趋完善。
尤其是经历创新药投资泡沫与靶点“内卷”之后,市场更加关注企业是否具备真正的临床准入实力与商业化落地能力,并格外看重企业在产品管线布局上的差异化和创新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百洋医药自身的积累为其“破茧”提供了底气。
展望未来,随着投资业务的整合协同效应逐渐显现,以及一系列创新管线步入商业化兑现期,百洋医药的价值逻辑有望被重估。
当然,转型的道路上依然充满不确定性,最终能否成功“化蝶”,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但对于中国本土药企而言,这场从商业化龙头向创新药企的转型,无疑是一次值得长期关注的“破茧之旅”。
延申阅读:
投资丨产业分析丨故事丨观察
点小心心的人2025年都能暴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