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干部人事档案工作中,出生日期的认定是基础却极易引发争议的环节,尤其是涉及农历与公历换算时,一旦换算口径不一致,就可能导致年龄前后不一、重复得利,甚至影响提拔晋升。下面,小编结合相关政策规定,对出生日期认定中的农历问题进行分析,供朋友们参考。
一、政策依据
1. 基本原则
《关于认真做好干部出生日期管理工作的通知》(组通字〔2006〕41号)明确规定:
"对干部出生日期进行认定,应当以户籍登记中最先记载的出生日期为依据。"
在实际操作中,应当坚持"最早最早"原则,即以档案中最早形成的材料(如入学、入伍、招工等)记载为准,而非简单地以身份证或户口本为准。
2. 农历处理原则
中组部、人事部、公安部《关于认真做好干部出生日期管理工作的通知》虽未直接提及农历问题,但在实际操作中形成以下共识:
档案中最早材料明确标注为"农历"的,可以按农历换算为公历
未明确标注的,原则上按公历认定
户籍登记中已换算为公历的,以户籍登记为准
情形
操作规范
示例
明确标注“农历”字样
直接按公历换算结果认定,无需额外证明
档案记载“农历1988年九月十二”,换算为公历1988年10月22日,即认定10月22日
多份材料一致标注农历
虽未单份注明,但交叉印证可认定(需组织复核)
入党志愿书、早期履历表均记载“农历1965年腊月初一”,且逻辑一致
(二)不可认定农历的情形
情形
风险点
处理方式
未标注农历或表述模糊
可能被认定为公历日期,导致年龄计算差异
组织需核查早期户籍、学籍等原始材料佐证
存在涂改或后期添加
涉嫌档案造假,直接排除农历认定资格
按造假程序处理,追究相关责任
换算后日期不一致
农历公历非同一日,适用“最先最早”原则
记载“农历1990年正月十五”(公历1990年2月10日)与另一材料“1990年2月8日”矛盾时,以2月8日为准
三、特别提醒
- 1.
“农历≈公历”的误解
农历与公历并非固定相差天数,需逐日核对万年历(如1988年农历八月廿九为公历10月9日,而1989年同农历日期则为公历9月28日)。
- 2.
早期材料的时代特性
20世纪50-70年代部分档案未强制要求公历,需结合历史背景判断(参考《关于建国初期干部档案管理的规定》)。
- 3.
跨材料逻辑冲突
若同一档案中部分材料标注农历、部分未标注,需优先采用标注清晰且形成时间最早的记录。
四、操作提示“四步走”
找“最早”:把整卷档案按时间轴排序,锁定最早形成材料。
看“标注”:最早材料只要有“农历/阴历/古历/旧历”任一字样,即可启动换算;无标注即视为公历。
核“涂改”:凡出现刮擦、褪色后补写、不同笔迹增补,一律视为涂改,该材料作废,重新向上追溯。
会“换算”:确认可换算后,使用权威万年历生成公历日期,如果需要可以打印截图入档备查。
仔细核查档案:重点查看入伍、入党、入团、招工等早期表格,寻找最早出生日期记载
注意标注识别:留意"农历""阴历""旧历"等字样,有时会以"古历""老历"等形式出现
谨慎换算公历:如需农历换算公历,应使用权威的历法转换工具,并记录换算过程
多方印证:结合家庭成员、同龄人、历史事件等旁证材料进行佐证
严格程序:认定过程必须经过组织程序,有书面记录和相关负责人签字确认
出生日期认定工作事关干部切身利益,人事工作者应当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依法依规做好这项工作,既维护组织人事工作的严肃性,又保障干部的合法权益。
【本文依据《关于认真做好干部出生日期管理工作的通知》(组通字〔2006〕41号)、《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条例》及相关政策解读整理,仅供参考。具体操作请以最新政策规定和相关部门要求为准。】
信息来源:本文由人事工作者编辑整理。
本文声明:本文章内容(含图片)仅限同行学习研究使用,如不慎侵害了您的权益,请后台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