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惟乔
来源:破局邦
有的人,上进心很强,学习很勤奋,下班后还挤出时间充电,周末别人休息的时候,他们在加班赶活。可现实就是——辛苦一年,钱包没鼓多少,职位没升多少。到最后,反而觉得自己是在原地打转。
问题往往不是你不努力,也不是你能力差,而是你把力气都用错误的地方。
1
你所待的工作环境
只有苦劳,没有功劳
苦劳,就是干的活很多、很累、很辛苦,但对结果的影响很小。
就像工地上搬砖,你从早搬到晚,搬得再快再稳,工地能多建几层楼吗?不能。
因为决定楼能建几层的,是设计图、是施工方案、是资金到位情况,而不是你一天搬了多少趟砖。
你的价值被限定在“搬砖的时薪”上。
功劳是什么?
是直接推动了结果的变化。
比如你是建筑师,画出了一份更省料、更稳固的方案,让整栋楼的成本省下10%,这个价值可以直接折算成利润分成;又比如你是项目负责人,通过谈判拿下了一块更好的地皮,这个决定可能让楼卖得更快、价格更高,这部分溢价直接归功于你。
在公司里,苦劳通常是那些“有人做就行”的事:整理数据、反复修改文档、做低复杂度的客服回复……这些事重要,但可替代性太高。
今天你请假,明天就有人顶上,而且顶得差不多。
功劳是那些“没人能轻易替代”的事:签下一个关键客户、解决了一个别人搞不定的技术难题、策划了一个让销售额翻倍的方案。它和你的名字绑定,缺了你,结果就会差很多。
老板给的奖金,不是按你累了多少小时来算的,而是看你给公司多直接、多明显地创造了收益。
有的人会有一个错觉——只要我做得多、做得久,总有一天老板会看到我的努力。现实是,老板只会看到你做出了什么能落到账上的成果。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默默无闻干了五年的人,还在原地踏步;而有的人入职半年就升职加薪。区别不在于谁更拼命,而在于谁的努力能换来“功劳”,而不是只有“苦劳”。
如果你是老板的亲信,那么他就会把那些能够换来功劳的岗位给你,这才是所谓的混人脉人际关系。
但,并不是你去做“功劳型”岗位,就一定能拿到功劳。
功劳是和结果挂钩的,可如果公司的业务本身跑不动,你再怎么努力也推不出结果。
比如,有的人做销售,努力到一天打几百个电话、见几十个客户,可公司的产品没人愿意买,价格没优势、质量没亮点、竞争对手更强,这时候你做成单子的概率几乎为零。
你的辛苦和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无法转化成任何实质成果。
这不是你的问题,而是赛道的问题。
一个业务已经走下坡路的公司,再能干的销售也只能做“存量维护”,很难创造新增长;一个产品毫无竞争力的企业,市场部策划再多活动也只是热闹一阵,不会有长期业绩。
很多人困在这样的环境里,就算想办法接触到利润和结果,也会发现自己根本接不住。
因为平台本身的业务模式限制了你的发挥——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没有足够的利润空间,没有稳定的客户群体,你的努力注定打在棉花上。
所以,真正的功劳不仅需要你站在结果链条的关键位置,还需要这个链条本身是完整的、健康的。
2
不会利用杠杆
靠自己一天 8 小时去换钱,是最笨、最慢的赚钱方式。你的时间是有限的,精力是有限的,就算每天多干四个小时,也只是把产出硬生生往上顶一点点,迟早到头。
凡是赚到大钱的,都必须利用各种杠杆。
杠杆是什么?就是用别的力量,帮你放大成果。
通常有这四种:
资本杠杆
用钱去买时间和资源。比如花钱请设计师做方案,比你自己学软件、画一周图省得多;有些人创业不怕亏,是因为他们有资金提前铺货、投广告,占到市场先机。
技术杠杆
用工具、系统、AI替你干重复活。一个自动化报表系统,能帮你节省每天两小时的整理时间;一个客服机器人,可以同时回复几百个客户,比你一个个敲字快得多。
一定要用好AI。就像我写作一样,因为用上了ai效率提升10倍以上。
人力杠杆
带团队、合作、外包低价值环节。一个人一天只能完成一份方案,三个人分工配合,可能一天能交五份,而且质量还更高。
信息杠杆
提前知道别人还没发现的机会,或者掌握别人没有的资源。比如你知道某个客户年底要投一大笔广告预算,你提前去布局合作,结果可能轻松签下一年的单子。
杠杆的本质,是让你的“一份努力”,能换成“几份成果”。
我说过最容易的炒股、炒黄金、炒期货,人家就是能赚钱,这就是利用的资金杠杆,当然了,这背后肯定是需要技术能力的。
当你用上杠杆的那一刻,你会发现,同样的拼劲,结果完全是两个世界。
3
只想着提升能力
而不是想怎么用能力去赚钱
很多有上进心的人,容易掉进一个陷阱:他们拼命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却从不去想,这个能力怎么换成钱。
能力在市场上,并不会自动变成收入。就像你在家里做了一桌满汉全席,没人来吃,香气再浓也赚不到钱。
每个人要培养商业化思维,时刻想着怎么用自己的能力去赚钱,让别人愿意为你的能力付费。
而这一步,很多人压根没走。
举个常见的例子:
有个设计师,做图速度快、审美好,客户满意度也高。但他只会等公司派活,拿固定工资。久而久之,老板会觉得这是“理所当然”,不会因为你快、好,就多给几倍的钱。
反而如果你有商业化思维,会主动把自己的作品整理成案例,去接触更多客户,甚至打包成“整套视觉方案”去卖,收入的增长就完全不是一个层级。
在职场上,很多人有技术思维,却没有商业思维。
他们关心“我做得够不够好”,却不去想“市场愿意为我这个成果付多少钱”“这个成果能不能带来持续的收益”。
结果就是,能力被低估,价值被锁死。
商业化思维包含几个核心:
懂市场:知道市场上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自己觉得好的东西。
懂销售:能把自己的成果卖出去,让别人愿意掏钱。
懂谈判: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利益,不被轻易压价。
懂包装:把成果讲成一个有价值、有故事的产品,而不是一堆冰冷的数据或文件。
要让市场看到自己的价值。
市场不会为“完美的努力”付费,它只会为“有用的成果”付费——而且这个“有用”,必须让对方看得见、摸得着。
所以,如果你有一项别人认可的能力,下一步不要再只想着“怎么做得更好”,而要想“怎么让更多人知道我能做这个,并且愿意为此买单”。
因为能力只是成本,商业化才是收益。
在市场面前,只有能卖出去的能力,才叫值钱。
4
要想从“有上进心”走到“高收益”
你得有一张路径图
不然就像蒙着眼走路
能不能走到终点全靠运气
这条路径,大致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方向对齐
先解决“努力无效”的问题。
很多人是跑错了赛道,就算跑到吐血,也没用。你得先选对方向——找市场需求稳定、付费意愿高、竞争能区隔开的领域。别光追热门,因为热门可能是一阵风,热度过去就凉了。
选好赛道后,还要锁定高价值技能。那些稀缺、可替代性低的能力,比如高阶营销、数据分析、品牌塑造、谈判能力,这些才是真正能让你跳出价格战的底牌。
第二阶段:价值放大
解决“收入天花板”的问题。
当你有了高价值技能,下一步是让它产生更大的收益。关键是把收费方式从“按时间卖”变成“按结果卖”。
比如,不是写一篇文章收 500,而是按带来的销售额提成;不是按工时收费,而是绑定利润分成。这样,你的收入就和成果挂钩,成果越大,回报越高。
同时,加上杠杆——技术、信息、人力、资本——让你的成果成倍放大。
第三阶段:商业化变现
解决“技能不变现”的问题。
有能力是一回事,让别人愿意为你的能力付钱是另一回事。你要学会卖:销售、谈判、定价、包装自己,把成果变成别人看得见的价值。
把自己的案例整理出来,用成果证明实力,然后开口要价。收入模式也要多元化,不要只靠一个来源,可以是项目费 + 分成 + 被动收入的组合。这样,即使一个来源波动,整体也不至于断粮。
第四阶段:持续复利
解决“回到原点”的问题。
很多人赚到第一桶金后,又慢慢回到原地,因为他们只是一次性吃到了红利。要想收入持续增长,就得把自己做成一个品牌,让别人主动来找你,而不是你去找别人。
持续学习新趋势、新技术,让你的价值始终领先市场平均水平。这样,你不但能吃到一波红利,还能吃到一波又一波。
这四个阶段,就像从一条小河走向大海。第一步找准水道,第二步让水流加速,第三步让它变成可灌溉的水源,最后把它汇成永远流淌的大河。
![]()
Photo by Nik MacMillan on Unsplash
— THE END —
本号致力于“好文”推送,并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所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留言联系。
【必学线上课程】
【全面专业系统的管理服务体系】
陪伴企业成长——帮助企业持续管理能力改进
辅导/微咨询/实践工作坊/定制服务
为组织赋能——帮助企业管理绩效提升
线上/线下课程/专题内容
详情请咨询:
电话:010-65101109
微信:13811377374
提升管理功底,获得更多管理思想与实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