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条“女律师10年体检正常,却突然查出癌症晚期”的新闻登上热搜,引发网友大量讨论。该女士在新闻中特意提到,她一直很关注血液肿瘤标记物癌胚抗原(CEA)的检测结果。在这10年的体检报告中,她的CEA一直都在正常范围内,没想到会被确诊为肾癌晚期。
相信不少人看到这条新闻都会有点心慌!
当事人连续10年肿瘤标志物未查出异常,竟然确诊了癌症?那我体检显示指标升高是不是患癌无疑了?
![]()
笔者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经常遇到患者拿着体检报告来问:
这个指标升高是不是得癌了?
是不是手术没做干净?
是不是肿瘤又复发了?
“肿瘤指标升高”就是患癌吗?
首先要明确一个结论:
指标升高≠癌症,指标正常≠没有癌症。
我们可以把肿瘤标志物看做一个“健康警报”,数值升高是提醒我们身体内可能有肿瘤存在,但这不是绝对的。
因为导致肿瘤标志物升高的原因太多了!数值升高可能与癌症相关,但也有可能与其他非癌症的疾病相关。
![]()
常见的像发炎和感染,比如一次普通的感冒、慢性支气管炎,甚至是牙龈炎,都可能让这些标志物暂时升高。
如果发现甲胎蛋白(AFP)升高,可能意味着肝炎而不是肝癌;糖抗原125(CA125)升高,可能与卵巢癌有关,也可能是由月经、炎症引起的。
![]()
此外,影响肿瘤标志物的还有生活习惯方面的原因。
比如长期吸烟者的癌胚抗原(CEA)水平通常比不吸烟者高,绝经前女性,喝咖啡也有可能导致CA125升高。
有些情况下肿瘤标志物没有明显异样,也不代表一定没有肿瘤的嫌疑。部分肿瘤在早期可能不表达或仅低水平表达肿瘤标记物,导致检测不到或检测结果不准确。
发现肿瘤指标升高后应该怎么办?
此时,先不要过度恐慌,看看自己处于哪个阶段!
如果只是轻微升高,医生可能会建议1-2个月后复查,看看指标是否持续异常。短期波动有时只是偶然现象,无需过度担忧。
![]()
若指标显著升高,
则需要通过以下几类检查明确情况:
1
影像学检查
![]()
![]()
如超声、CT、MRI、PET-CT 等。
超声可初步观察腹部、甲状腺、乳腺等器官是否有异常结节或肿块;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身体内部结构,帮助发现肺部、腹部等部位的肿瘤或占位性病变;
MRI检查对软组织成像效果较好,常用于脑部、脊髓、肝脏等部位的检查;
PET-CT可检测全身代谢异常,有助于发现隐匿性肿瘤或判断肿瘤转移情况。
2
针对性内镜检查
![]()
![]()
如消化道肿瘤筛查可做胃镜和肠镜;肺癌筛查可做支气管镜检查等。
支气管镜检查能深入支气管内观察,对肺癌诊断有重要价值,可发现支气管内肿瘤,取组织进行病理分析,还可用于判断肿瘤是否侵犯支气管周围组织。
3
血液检查
![]()
![]()
除复查肿瘤指标看变化外,还需进行血常规、生化指标等检查。
可以了解患者基本身体状况,判断有无贫血、肝肾功能异常等,某些血液指标异常也可能与肿瘤相关,例如出凝血时间。
4
病理检查
![]()
![]()
对肿瘤患者来说,这是最重要的确诊手段。
主要通过穿刺活检和手术活检,获取部分肿瘤组织或者完整切除肿瘤进行病理检查,能全面准确判断肿瘤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5
基因检测
![]()
![]()
对一些肿瘤指标升高且高度怀疑特定肿瘤的患者,基因检测有助于发现肿瘤相关基因突变,指导靶向治疗和判断预后。
如肺癌的EGFR、ALK基因检测,结直肠癌的KRAS、NRAS基因检测等。
![]()
总的来说,所有的肿瘤标志物都是要结合临床其他辅助检查的,不要被单一的数据吓到。压力过大会影响我们的免疫功能,也会导致肿瘤标志物的波动。把肿瘤指标变化当作“信号灯”而不是定论,不过分焦虑也不掉以轻心,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检查才是理性的选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