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财新网报道,8月各省财政审计报告集中公布。其中可见,冒领死亡人员养老金、养老保险欠缴漏缴等违规现象仍然突出,侵蚀了社保基金。
山东省审计厅在《2024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中披露,山东省审计厅对13市及所属县养老保险基金和养老服务业政策落实及资金绩效等情况进行了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包括:
一是养老保险参保缴费政策落实不到位。1市12县159家企业或学校未按规定为807名在职职工缴纳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44县未落实代缴费政策,2798名低保特困、重度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应保未保。
二是未及时清退个人账户资金。13市未及时清退1987名死亡1年以上人员的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个人账户资金1977.09万元,以及8367名曾缴纳过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或机关事业退休人员个人账户资金2168.79万元。
三是向不符合条件人员发放补贴。由于信息不畅、数据比对不及时等,2022年至2024年,2市48县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违规向505名死亡人员发放养老保险待遇241.48万元。
这些查出来的估计只是冰山一角吧。
这份报告总结下来就是:该保的没保,不该保的保了一堆。
而官方对“不该保的保了”的原因解释更是离谱,说是“信息不畅”“数据比对不及时”等,试图把渎职、懒政、怠政的“锅”甩给系统和技术。
如果掰开了、揉碎了一笔一笔看,有几笔是真正能归咎于系统和技术的?
这理由无非是避重就轻罢了……
看看过往的一些报道,那叫一个离谱️
![]()
![]()
难不成这些都是因为“信息不畅”“数据比对不及时”导致的?
要是系统和大数据比对技术会说话,那它们绝对得喊冤:这锅太大了,我们了不背。
至于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我觉得“央视网”在《向505名死亡人员发放养老金,为何审计能发现,职能部门却不知?》这篇报道中都提出来了️
信息为什么不畅?
应该说,在当前网络时代,既能网上办事,数据更能精准对接,怎么会出现“信息不畅”的结果?
“数据比对不及时”更令人难以想象,在大数据时代,还存在比对不及时的情况?
向死亡人员发放养老金是魔幻剧情,为什么审计部门能发现问题,职能部门却一无所知?
如果是相关部门的责任,那是不是应该追究责任,开展问责?
官方报告中留下一个“等”字,同样给人想象的空间。是不是有人涉嫌作假领取养老金?
一些案例显示,退休人员死亡后,有的亲属也存在瞒报、谎报死亡信息,骗取、冒领养老金的行为。那么,这505人的案例中,有没有类似事件?有没有内外勾结的情况?
如果有,养老金有没有被追回,有没有对相关行为追究法律责任?
普个法吧,虽然对有些人不一定管用(手动狗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八十五条关于“不当得利”的规定,冒领者没有合法依据领取死亡人员的养老金,导致养老保险基金遭受损失,社保经办机构作为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者,有权要求冒领者返还被冒领的养老金。
同时,根据《社会保险法》第八十八条规定,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者其他手段骗取社会保险待遇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退回骗取的社会保险金,处骗取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
另外,如果冒领养老金的数额达到一定标准,还可能触犯刑法,构成诈骗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
在司法实践中,各地对于诈骗罪“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可能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冒领养老金数额达到几千元至几万元以上,就可能被认定为数额较大,从而面临刑事处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