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93岁的陈一心:美国人、新西兰人来到中国西北,因为他们深信中国有希望

0
分享至




盛夏阳光透过梧桐树,斑驳地洒在静安别墅外墙上,记者推开弄堂深处大门,沿着窄窄木梯走上二楼,93岁的陈一心已在书房等候。房间里陈设简朴,靠窗的桌上摊着一沓厚厚的照片。

这位上海友协原副会长微笑着示意我们坐下,轻轻翻动相册,每翻一页,都是一段跨越数十年的记忆。照片下方,用黑色水笔写着日期、地点和人物名字,陈一心随手拿起一张,指着照片中的国际友人,像聊及老朋友般,缓缓开口。



1987年的一次国际友人活动,主题是“3S与其他国际友人在上海”。

从麦伦中学走出的红色青年

1947年,15岁的陈一心还是上海麦伦中学的一名高一学生。那一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成为当时年纪最小的中共党员之一。

陈一心回忆,当时自己虽年纪尚小,但受到学校浓厚的民主氛围与家庭影响,较早接触到进步思想:“我们那一代青年是在民族危亡中成长起来的,对不公正的事情有天然的警惕。”

与学校渊源密切的,还有那些曾经在中国投身革命的国际友人。陈一心说:“从小我就听父亲和哥哥讲起艾黎的事迹。”他的父亲陈鹤琴是中国著名教育家,曾与路易·艾黎一同担任麦伦中学校董;大哥陈一鸣则与路易·艾黎的养子王季香(后改名为黎雪)是同班同学。艾黎时常到学校探望养子,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作“洋爸爸”。

“当时上海租界各种势力错综复杂,我们地下党利用这些合法条件开展了很多革命活动,为国际友人开展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些朋友在上海受到很好的保护,也能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陈一心总结道,“可以说,上海是他们了解中国、走进中国革命的重要起点,也是他们投身中国革命事业的桥梁。”

陈一心那时尚小,但父亲和大哥经常提起路易·艾黎。他回忆,1937年8月,上海地下党组织了一个民主爱国人士参加的星期二聚餐会,麦伦中学校长沈体兰主持,路易·艾黎和父亲陈鹤琴也都参加。斯诺刚从苏区访问回来,分享了《西行漫记》——红色根据地之行的经历,受到大家热烈欢迎。

正是这些少年时期对国际友人经历的耳闻目睹,让陈一心对跨国友谊有了初步理解。多年后,当他真正面对这些父辈口中的老朋友时,这些记忆便成为与他们交流的桥梁,也让他深刻体会到国际主义精神的力量。

一次跨越几十年的握手

在接待国际友人过程中,让陈一心印象最深的,是1987年3月的一次握手。

那一天,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来沪参加了由上海市友协与中国三S(史沫特莱、斯特朗、斯诺)研究会举行的“三S及其他国际友人在上海”研讨会。身穿咖啡色西装、手持拐杖的路易·艾黎,一开口便用流利的上海话笑着说:“大家好,我在上海待过11年。”陈一心作为接待人员,第一次面对面与这位父亲陈鹤琴口中的老朋友见面。

那一刻,是一次跨越50年的回声。也是陈一心记忆里关于国际主义精神最生动的片段。

陈一心现在还清晰地记得,艾黎在会上讲述了他自1927年初到上海起的经历:刚刚乘船抵达上海的艾黎从一个码头工人身边走过,那位工人竟朝他脸上吐了口唾沫,这让他很疑惑,进入市区,他发现十六铺马路两侧的电线杆上,赫然挂着盛有人头的笼子。“艾黎说,当时在上海有许多外国军队,工人中对外国人有强烈的敌视心理。”陈一心回忆。


纪念斯诺(Snow)、史沫特莱(Smedley)、斯特拉(Stella)三位外国友人及相关群体

马海德则是让陈一心印象深刻的另一位国际友人。原名乔治·海德姆的他是美国医生,1933年来华研究热带病,后参与共产党地下工作。1936年,受宋庆龄推荐,他与斯诺一同前往陕北苏区,见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他是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国人,后来担任卫生部顾问。”陈一心说。

在1987年那场会议上,马海德用带着陕北口音的普通话发言,介绍自己在战争前线救治伤员的经历,并讲述如何用“马海德”替代原名,以表达对中国的认同。“在路上,有人说咱们宁夏姓马的多,你就干脆姓马好了。”


陈一心与部分国际友人的合照

“我在对外友协做了40年国际友人工作,见过许多像艾黎、马海德、爱泼斯坦那样的人。”陈一心总结道,他们有一个共同点——正义感强、热爱中国人民,深刻理解这个国家的苦难与希望。虽然来自发展水平更高、生活条件更优越的国家,却甘愿抛弃原本优越的生活,选择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他们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深信中国革命有希望。”

友谊与精神的延续

如今陈一心虽已离休,但仍参与对外友协的部分联络工作。他会接待国际友人的后代,讲述过去的故事,也赠送老照片。

他提到马海德的后代来沪访问时的场景,也提到邀请郑律成的孩子郑小提来上海活动的经历。陈一心说,接待这些后代,不只是回忆过去,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他们身上仍然有父母的影子,有些甚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每一次见面,我都能感受到那种国际主义精神在年轻一代中继续传承。”

回望自己的一生,陈一心感慨,从青年时期的地下党工作,到几十年对国际友人的民间外交工作,贯穿始终的是一种信仰的延续。他也思考过那些外国人为何能把一生交给中国,答案或许是,他们有强烈的正义感和坚定的理想信念,认准方向后就决不回头。

他引用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文章中的话:“他们是纯粹的人,是有益于人民的人。”

“我们不仅要缅怀他们,更要学习他们。”陈一心说,“让年轻人知道,他们是我们的朋友,是历史的一部分。看到这些后代,我总会想,友谊和信念是可以一代代传下去的。”

原标题:《93岁的陈一心:美国人、新西兰人来到中国西北,因为他们深信中国有希望》

栏目主编:洪俊杰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王一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上观新闻 incentive-icons
上观新闻
站上海,观天下
386813文章数 75783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