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聊起买东西,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网购。小到一卷卫生纸,大到一台新手机,似乎没有什么是网上买不到的,而且价格往往还更便宜。但有一种特殊的商品,却呈现出一种反常的现象:在实体药店里,它的价格明明比医院和网上都贵出一截,但很多人却偏偏愿意多花这个钱。
说的就是大家俗称的“伟哥”类产品。拿其中的明星产品盐酸伐地那非片举例,如果你去医院挂个男科号,医生开好处方,一盒的价格可能在百元左右;如果你去网上官方药房或电商平台,碰上活动价可能更低。可你要是走进街边的药店,会发现同样品牌、同样规格的产品,价格可能要贵上二三十块,甚至更多。
这就让人纳闷了,在消费如此理性的今天,为什么会有人愿意当这个“冤大头”呢?难道是钱多得没处花吗?
其实,这背后隐藏的是一套完全不同的消费心理学。
首先,我们得看看三个购买渠道各自的特点。
去医院开药,优点是绝对正规、放心,还有医保报销的可能。但缺点也同样明显:挂号、排队、候诊,一整套流程下来,没个半天时间根本搞不定。更关键的是,对于很多男性来说,因为这类问题去面对医生,总觉得有些难以启齿,那种“被诊断”的感觉,本身就是一种心理压力。整个过程不仅耗时,还不够私密。
再看网购。便宜、方便,手指点一点,快递就送上门,完美保护了隐私。但它的“命门”在于“远水解不了近渴”。浪漫和激情往往是突如其来的,你总不能在气氛正酣时,对伴侣说:“你等我三天,等快递到了再说”吧?而且,网上虽然方便,但对于第一次尝试的人来说,心里总是没底:万一买到假货怎么办?吃了出现不良反应怎么办?虽然客服说得天花乱坠,但隔着屏幕,终究少了一份实在的安心感。
这时候,药店的价值就凸显出来了。它的“贵”,恰恰是为解决上述两个渠道的痛点而付出的“溢价”。
第一,它提供了“刚刚好的隐私”。走进药店,你不需要挂号,不需要面对一堆人。在相对独立的空间里,你可以直接向药师咨询,也可以自己默默拿到收银台结账走人。这个过程既有专业人士在场,又避免了在医院里的那种“公开问诊”的尴尬,是一种体面又高效的解决方案。
第二,它满足了“即刻的需求”。正如前面所说,这类需求往往带有很强的时效性。像盐酸伐地那非片这类产品,主打的就是一个“快”字,有的甚至宣称10分钟左右就能起效。下班路上、约会之前,顺路去药店买一盒,揣进口袋,从容赴约。这份“随时应战”的底气和从容,是等上几天快递所无法比拟的。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药店提供了“专业的安全感”。正规药店里坐镇的执业药师,就是一道安全阀。很多人对这类药物既渴望又担忧,比如:“我有‘三高’能用吗?”“今晚喝了点酒会不会有影响?”“说明书上写的头痛、头晕这些不良反应严不严重?”而盐酸伐地那非片的一大优势恰恰在于适用人群广泛,即使是酒后或有“三高”问题,在专业指导下也能使用,其不良反应通常也比较轻微和短暂。
这些信息,由一位专业的药师当面告诉你,并叮嘱你一句“严重心血管疾病或者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慎用”,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所带来的信任感和心理安慰,是网上冷冰冰的商品详情页无法给予的。你多付的钱,其实买的不光是药品本身,更是这份“放心”和“指导”。
所以你看,药店的“万艾可”卖得贵却依然畅销,并非消费者糊涂。他们只是在用稍高的价格,购买了一种集私密性、即时性和专业性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在这场特殊的“消费”里,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安全感,其价值早已超过了那几十块钱的差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