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8月26日),李雪琴胃里切了8个息肉的话题登热搜第一,引发大批网友关注。
据消息,李雪琴近期在综艺节目《我们的宿舍》中公开透露了自己的健康状况,此前体检时癌症筛查指标异常升高,数值达到正常范围的5倍。
她在胃镜检查中发现8个息肉并全部切除,因数量较多且存在较小息肉,部分未完全处理。此次胃肠镜检查是她送给自己的30岁生日礼物。
图片来源:节目截图
如今超声等检查技术越来越普及,
“息肉”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
大家的体检报告里。
可一搜“息肉”,
满屏的“癌症”“手术”等字眼
难免让人心头一紧。
到底哪些息肉容易癌变,
必须果断切除?
哪些息肉更“友善温和”,
定期随访观察即可?
今天就来跟大家好好盘一盘
常见息肉的“底细”。
大多数息肉均为良性
息肉,就是长在人体黏膜表面的赘生物。
从医学的角度看,息肉其实并不是一种特定疾病,而是组织异常增生的结果,可能是炎症引起的,也可能是基因突变导致。
总的来看,大多数息肉都是良性的,不需要立即处理。但如果息肉不断生长,可能堵塞管腔造成症状,并且部分息肉在生长的过程中,存在恶变的可能性。
注意!
有些息肉极易癌变
医学上一般按息肉的生长部位来命名,上到鼻腔、声带,下至直肠、宫颈,均可出现它的身影。
对于“息肉是切还是留”这个问题,医生一般会根据其大小、形态、病理结果来确定治疗方式。
从大小、形态来看:
体积小、边缘平坦、光滑、圆润的息肉,一般多为良性;
如果体积比较大,外观粗糙、有凹陷、扁平、溃疡、出血甚至坏死的情况,恶变的可能性很大。
从病理类型来看:
增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等为非肿瘤性息肉,良性居多,不容易恶化。
而腺瘤性息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相关的腺瘤性息肉、胃家族性遗传性息肉病相关的胃息肉、胆囊腺瘤等,随着年龄增长、息肉不断增大,癌变概率会急剧升高,甚至可能接近100%。
体检发现自己长了息肉,
是“能切就切”还是“随访观察”?
接下来带你快速了解
不同部位息肉的应对要点。
不同部位/类型的息肉
该如何应对?
01
大肠息肉
肠道息肉是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组织,往往在做肠镜时被发现。肠息肉按病理学类型可分为两类:
非肿瘤性息肉:
包括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等。
肿瘤性息肉:
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无蒂锯齿状息肉/腺瘤、传统锯齿状腺瘤等。
虽说肿瘤性息肉有相当大的概率会发展成癌,但这一过程大多需要5~10年,因此尽早发现和干预,对于预防癌症非常重要。
建议50岁以上人群,即使没有不适也做一次肠镜,根据检查结果和相关病史决定后续检查频率。
有结直肠癌高家族史、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家族史的风险人群,可将提前至40岁,甚至更早。
如果发现符合以下三类的息肉,建议切除:
①病理活检提示腺瘤性息肉的。由于腺瘤性息肉再生、复发概率高,切除后仍需密切随访。
②直径超过1.5厘米的息肉。
③有大肠癌家族史的,发现大肠息肉,无论性质,最好及时切除。
此外,有大肠息肉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方面: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刺激肠黏膜增生。
饮食上多吃富含纤维的蔬菜和新鲜水果,少吃红肉,主食搭配一定粗粮,多饮水。
积极治疗慢性腹泻。结肠慢性炎症如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等可刺激大肠黏膜而引起增生。
02
胃息肉
胃息肉大多在做胃镜时发现,通过评估息肉的形态、大小和位置,可以将息肉分为三大类:
良性息肉:
包括胃底腺息肉、炎性纤维息肉、异位胰腺等,不易癌变,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随访即可。
中高风险息肉:
增生性息肉有一定癌变概率,通常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或者慢性胃炎相关,根除幽门螺杆菌后部分可以自动消除;
腺瘤和神经内分泌肿瘤(1型和2型)的癌变风险较高。
恶性息肉:
神经内分泌肿瘤(G-NET)类型的癌变风险非常高,通常为单个大息肉,且容易转移,需要手术切除并进行进一步治疗。
一般建议,切除大于5毫米的增生性息肉、大于10毫米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以及所有腺瘤,并根据医生建议随访。
医生提醒,40岁以上的人群至少进行一次胃镜检查。以下几类人群更需要多加关注:
常出现上腹隐痛、腹胀、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的人;
有慢性胃炎的人;
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人;
经常使用某些胃药(如质子泵抑制剂来减少胃酸)的人。
03
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是胆囊黏膜上的隆起性病变的通称,多通过腹部B超发现。
胆囊息肉常见以下几类:
胆固醇性息肉:
在临床上十分常见,是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而析出的结晶,不会癌变,但是有可能发展成胆囊结石或并发慢性胆囊炎。
炎性息肉:
由慢性炎症刺激所致的一种肉芽肿,通常不会癌变。
腺瘤性息肉
在临床上比较少见,且大多数是单个存在的,但也有出现两个或者几个并存的现象,有一定的恶变可能,体积越大(大于1厘米),恶变可能性也越大。
目前主流医学界认为,胆囊息肉病人无需口服药物,只需要每年进行定期检查跟踪病情即可。
但若具备下述任何一条的患者,建议进行胆囊切除的手术治疗:
有右上腹痛、上腹饱胀等消化不良症状;
息肉大于1厘米;
超声怀疑胆囊恶性肿瘤;
息肉基底较宽者;
胆囊息肉合并胆囊结石患者;
短期内息肉直径增长迅速者;
胆囊颈部息肉,影响胆囊排空者。
此外,胆囊息肉的患者在日常饮食上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比如动物的肝脏、肠和脑等食物,坚持低胆固醇饮食,降低息肉变大的风险。
04
子宫内膜息肉
子宫内膜息肉是妇科常见病,是内膜过度增生导致的,大多为良性,恶变概率很低(不足1%)。
一般情况下,小于10毫米的内膜息肉,约有25%可能自行消退而且越小越容易消失,可能在几次月经来潮后随着内膜的剥脱消失。
对于无法自行消失的子宫内膜息肉,该不该切?医生认为,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应积极处理:
①异常息肉,如超声提示息肉血流异常丰富、形态不规则、体积较大(大于1.5厘米);
②伴随明显症状,如反复出现非经期出血、经期延长,特别是女性绝经后伴有阴道出血的情况,恶变风险较高,需要尽快切除并进行病理检查。
③有恶变风险因素,包括绝经后女性、糖尿病、高血压、肥胖。
④有备孕或不孕症的女性,息肉可能影响生育。
05
声带宫颈息肉
宫颈息肉绝大多数是良性的,一般是慢性炎症长期刺激导致,恶变风险不足1%。
无症状的宫颈息肉不一定要处理,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可考虑手术切除,并进行病理检查排除恶变可能:
①息肉过大,基底部直径≥1厘米;
②有明显症状,影响生活,如白带异常、阴道不规则流血、月经淋漓不尽等;
③有生育需求的女性。
06
声带息肉
声带息肉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可通过喉镜查出。
我们的声带黏膜下有一层比较疏松的组织,过度发声或者发声不当,该部位就会出现水肿或出血,如果没有及时治疗或继续过度用声,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息肉。
声带息肉几乎都是良性,但也会对日常生活带来不小的影响,轻者发声易倦,音色毛糙,重者声音沙哑,甚至失音、呼吸困难等。
要保护声带,建议以不要使声带过度疲劳,避免声嘶力竭,平时多饮温白开“润润嗓”。
07
鼻息肉
鼻息肉是赘生于鼻腔或鼻窦黏膜上突出于鼻腔黏膜表面的增生组织团,几乎都是良性。
虽然一般不会恶变,但鼻息肉会引发诸多并发症,如鼻窦炎、过敏性鼻炎,导致打鼾、呼吸困难,出现明显的鼻塞、流涕、嗅觉减退、头痛、耳鸣等症状。
建议咨询专业医生,评估是否需采取手术治疗。
总体而言,息肉并不意味着一定会癌变,大多数息肉是良性的,只有少数在特定条件下可能会发展为癌症。
发现息肉后不用惊慌,关键是判断风险,采取合适的应对策略——低风险随访观察,高风险及时切除,术后定期监测,以最大程度避免息肉进展为恶性肿瘤。
**如有侵权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来源 | 红星新闻、腾讯医典她知、科普中国、健康有约、老人报
编辑 | 胡启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