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爷62岁,平常身体还算硬朗,能遛弯儿、买菜、下棋,什么都来一点。可最近他总觉得上楼气短得厉害,本来一口气上四楼,现在才到二楼膝盖就开始打颤,满头大汗;晚上还经常咳嗽、憋气,得垫好几个枕头才能睡踏实。再看看小腿,感觉比前段时间粗了一圈,按一下一个小坑老半天弹不上来。李大爷有点犯嘀咕:难道心脏真的撑不住了?
其实,像李大爷这样,查出心衰后,很多人脑海第一个问题都是:“我这个严重吗?用不用住院?”医生说得一大堆检查名词,听完更迷糊。其实,心衰是不是严重,日常自己就能初步判断。有3个变化,家里自查很靠谱,关键时候真能帮上忙。
下面,咱们就用一句大白话,拆开讲清楚:心衰严不严重,自己能看出个所以然吗?三个小细节,直接提醒你早发现、早处理,小毛病别拖出大问题。
心衰最直接的表现就藏在呼吸里。你发现,明明过去爬楼梯、散步、干家务都不带喘的,现在干同样的活,竟然呼吸急促、胸闷甚至说话都费劲,这得警醒。
轻度心衰时,常常是稍微一动就开始气短,快走、爬楼这些体力活,喘得明显,停下来休息10分钟能缓解。这时候心脏还能勉强“顶一顶”。
病情再发展,可能会出现夜间憋醒(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睡觉非得垫高枕头,甚至平躺都觉得喘不过气,叫做端坐呼吸。这是心衰正在加重的一个标志,说明心脏泵血越来越吃力。
如果你做家务、刷牙、甚至静坐休息也会喘不上气,随时有憋闷感,身体随时报警,这个必须高度重视,别大意。
有数据统计,气促的出现和加重,往往和心衰分级密切相关。比如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就是依据活动耐力分级:Ⅰ级到Ⅳ级,分级越高,心衰越重,往往活动量小但呼吸困难特别明显。
不少人以为腿脚肿只是走路多了,实则背后可能是心脏泵血能力变差所致。判断水肿,有两个简单诀窍:
到傍晚小腿、脚踝、脚背肿得厉害,一按一个小窝,难弹起来,这种叫凹陷性水肿。尤其是两侧同时肿,更要警惕。
有部分人连着膝盖以上、手部也开始肿,甚至脸部浮肿、眼泡肿,这长期是心衰晚期信号。
心脏“带不动”血液循环,末梢的液体就回流变慢,容易残留在下肢等重力部位。每晚观察下肢,或起床后仔细看下脚背、小腿是不是比早晨粗,能帮早期捕捉变化。
有国内数据指出,重度心衰患者下肢水肿发生率高达80%,并且越到后期浮肿越明显。这点身边好多老年人都容易忽视,仅仅以为“年纪大腿肿正常”,耽误了治疗黄金期。
很多人常年唠叨“老了总是没劲儿”,却没发现,这是心衰的重要征兆。
刚开始可能就是干点小活,比以前易疲劳,但多休息会缓解。
如果持续“越发没劲”,刷牙、洗脸、甚至系个鞋带都觉得累,全身像灌了铅,甚至直接不想出门、不愿下床,这个时候就要当心心脏供血能力下滑了。
严重时,稍一活动或平静状态下就觉得力不从心,有时候连注意力、记忆力都受影响,因为供血跟不上,导致脑部和肌肉没能得到足够“养料”。
国外研究也发现,慢性心衰患者“乏力”比例能达到70-80%,而且疲劳感和活动耐力的下降往往和心衰等级紧密相关,是反映病情变化的隐秘信号。不光气短、浮肿,“说不出的累”同样要引起注意。
上面这3个表现,“气”、“肿”、“累”,其实都跟心脏泵血能力下降相关,是心衰升级的轨迹。一旦发现自己和家人伴有上述症状,别自以为“还能撑”,要快速就医。家里可以做些自查,但科学诊断还需要专业的心脏彩超、BNP(脑钠肽)指标等检查。简单归纳几个居家自评小技巧:
气短有没有加重,和1个月、1周前比一比。
每天晚上脱袜子、鞋,看看脚踝、有无按压后小坑不回弹。
自己感觉比之前“累”了多少,能不能和数据挂钩,比如几层楼,原来四层不喘,现在两层不行了。
医生平时用NYHA心功能分级、心脏彩超、BNP等来精准判断心衰严重程度,建议家庭观察和医疗检查结合起来,做到心里有数,更有安全感。
健康就在每一天的小改变里。如果你或者家人查出了心衰,不必恐慌,重点在于早发现早干预。别以为“老毛病扛一扛就好”,循序渐进注意气短、肿胀、疲劳这3个变化,出现异常立即去正规医院,让专业医生来详细评估,查明真正情况。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一样,科学应对才能真正守住健康底线。
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启发,欢迎点赞、评论、转发给身边的人。关注健康,从理解身体开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