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家企业的HR,你正在按照老板的要求,招聘一些人才,并提出了一些基本的要求:比如本科(含)以上学历、三年工作经验、男性、35岁以下。
如果只从年龄的角度看,这三个条件意味着只有25岁到35岁的男性,可以满足以上要求。
在我国的主要城市里,不考虑学历要求,这一年龄段的人口分别是多少?这可以表明不同城市的男性竞争压力。
根据《七普区县资料》数据绘制的《25岁-35岁男性人口数量天梯图(2020)》显示,全国主要城市该年龄段男性人口呈现显著的区域集聚特征。
![]()
深圳以290万人的规模位居全国首位,展现出超强的人口集聚效应。上海(265万)、北京(230万)、广州(230万)紧随其后,构成第一梯队。成都(200万)、重庆(230万)作为西南地区代表,同样展现出较强的人口集聚能力。
如标题所述,北上广深和成渝这六座大城市,25岁到35岁男性人数均超过了200万。
一座城市拥有200万这一年龄段的男性,一定程度上可能说,企业根本不需要在意我国平均年龄已经超过40岁这个现象。
苏州、杭州、东莞、天津、武汉、郑州、西安和佛山等主要城市,这一年龄段人口也在百万以上。
25-35岁男性人口的高度集聚为"35岁现象"提供了结构性解释。
当这一庞大群体随着年龄增长逐步逼近35岁门槛时,将面临来自两个方向的压力:
存量竞争:同年龄段大量求职者形成的内部竞争
增量挤压:持续涌入的年轻求职者带来的替代压力
这种双重压力在人口规模超200万的城市表现得尤为突出。企业在该类城市招聘时,往往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取年轻人才,从而加剧35岁以上群体的求职难度。
在不同区域,这一年龄段人口数量的分布有以下趋势:
长三角城市群:多中心分布缓解单一城市压力,但苏州、杭州等城市150万、130万的规模仍构成挑战。
珠三角城市群:广深莞佛四城合计近800万的规模形成全球罕见的密集竞争圈,这群可以连续工作超过24小时的牛马,某种意义上是珠三角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成渝双城经济圈:合计430万的规模在西南地区形成显著的人才高地。
京津冀地区:北京单极突出,周边城市人口规模相对较小,区域竞争不均衡。
上述的25-35岁男性人口的天梯分布直观揭示了职场竞争压力的地理差异,在一些大中型城市里,这种竞争的压力只有一二十万人,远小于前述城市的百万甚至两百万级别。
超大城市巨大的人口规模是"35岁现象"的重要成因(借用一句经典:你不干,有的是人干),而区域中心城市的崛起则重塑了全国人才竞争格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