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关于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公示》,共计5999门课程被拟认定为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线上课程1000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500门,线下课程1842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2206门,社会实践课程451门。
在此次认定公示中,我校6门课程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指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并提出经过三年左右时间,建成万门左右国家级和万门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简称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的总体目标。截至目前,我校共计15门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课程,31 门课程被认定为上海市一流课程。
我校始终将一流课程建设作为推动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模式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着力打造具备“时代特点、上海特征、华政特色”的课程矩阵,系统构建科学完备的高质量课程体系。未来,我校将紧扣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发挥一流课程的引领示范作用,持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让“一流师资”与“一流课程”有机结合,同时引入“一流技术”,产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一流成果”,为呵护与培养堪当时代重任的“一流人才”贡献“华政智慧”与“华政方案”。
获批课程
民事诉讼法学
类型:线下一流课程
负责人:洪冬英
团队成员:胡学军、谢文哲、邓继好、刘东
《民事诉讼法学》依托优质法学学科体系,是一门培养法律理论与实务能力的核心课程,紧密契合司法实践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它针对程序法规则严谨性强、实践性突出的特点,突破传统法条讲解模式,结合司法实践典型案例,帮助学生扎实掌握管辖、证据、审判程序等核心内容;通过构建“理论阐释—实务模拟—案例复盘”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培养法科生案件分析、程序运用的能力,为其今后从事学术研究或司法实务筑牢基础。
本课程深入贯彻“五位一体”的教学理念,将民诉法学和课程思政、民事诉讼实务、民事实体法适用方法、民诉法学术研究相结合。与此同时,课程团队还坚持“二元互动”的教学主体意识,既固守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与活动的主导地位,又突出学生在教学上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深度参与课堂和课外活动。
英汉汉英商务翻译
类型:线上一流课程
负责人:伍巧芳
团队成员:潘立春、甘翠平
《英汉汉英商务翻译》以高水平商务英语和翻译学科为基础,是一门为适应全球化经贸往来与国际规则对接需求而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针对商务英语文本专业性强、跨文化交际语境复杂的特点,通过大量真实、典型的商务案例和语篇翻译任务,帮助学生系统掌握词义辨析、句式转换、语篇重构等核心翻译技巧;借助严密的双语对比与逻辑训练,培养学生运用翻译策略高效、准确处理商务文本的能力,为未来从事国际商务、涉外法律、翻译教学或相关研究奠定扎实基础。
课程团队高度重视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教学团队精心设计并持续更新包括视频讲解、专题模块、PBL 项目任务及思政融合案例在内的多层次教学资源,突出“问题导向、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教学特色,确保课程内容与国际经贸实践同步发展,有效支撑学生自主学习和能力进阶。
中国古代文学史
类型:线上一流课程
负责人:王晓骊
团队成员:侯迎华、金国正、王智群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2019年,课程团队完成线上课程的建设,并在智慧树平台面向公众开放。已连续开设13个学期,选课人数超过11000人,累计互动10万余次。课程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线上课程抓住核心问题和教学难点进行主题式、突破性教学,线下课程注重知识结构的系统性整合和师生互动的在场感,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本课程注重专业性和人文性的高度融合。课程以文学经典的深度解读为基础,系统梳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对各个时期代表作家的文学史地位作科学评价,在此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分析的学术能力。课程强调基于文本细读的情感体验,引领学生以“同情的理解”深入体会优秀作家深厚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高度重视理性思维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成长提供支持。
信息犯罪与计算机取证
类型:线上一流课程
负责人:王永全
团队成员:唐玲、廖根为、王弈、程燕
《信息犯罪与计算机取证》是一门以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和法治中国建设为依托、面向数字社会治理现实需求而开设的跨学科课程。课程聚焦信息犯罪形态的复杂性与多样性,针对电子数据证据的特殊属性与取证技术的专业性,通过典型司法案例与取证实践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与探究欲望。
课程以“理论—技术—实践—前沿”四个层次展开,体系完备、脉络清晰。在理论层面,着重阐释信息安全的基本原理与信息犯罪的多样形态,帮助学生理解网络空间安全与犯罪行为的内在逻辑;在技术层面,系统呈现计算机取证的核心流程;在实践层面,强调数据恢复、文件系统分析及电子数据司法鉴定,突出证据的科学性与法律效力;在前沿层面,则引入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与智能系统背景下的新型取证问题,使学生在掌握核心技能的同时,具备洞察数字时代取证发展趋势与前沿挑战的能力。
金融法学
类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负责人:唐波
团队成员:陈岱松、贾希凌、何颖、窦鹏娟
《金融法学》依托学校金融法上海市教学团队、上海市教委教学高地建设项目的核心力量,经过多年教学实践与积累打造而成。为适应金融强国建设,契合“新文科”建设理念,课程既讲授金融法基础理论,又结合我国金融改革与开放,讲授法律规则的实践运用;突出金融法律关系的独特属性,体现金融法与民法、行政法知识的结合,与金融学、经济学知识的交叉。课程得力于学校多媒体建设的大力支持和智慧树平台的持续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与改革不断深化。授课团队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丰富教学资料展示,建成知识图谱,强化核心知识点与监管文件、典型案例、裁判文书的匹配,及时反映金融市场动态改革与法律应对,引导学生系统理解并掌握金融法治主要内容。
金融法教学团队长期注重教材建设,《新编金融法学》自 2005 年首次出版以来,与时俱进,历经四次重大修订,已出版第五版,体现最新国家金融政策、国际发展趋势与学术前沿研究成果。团队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重视科研提升教学、地缘渗透教学、实践强化教学,努力培养服务上海金融中心建设与国家社会经济建设的复合型卓越金融法治人才及涉外金融法治人才。
国际公法
类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负责人:张磊
主要成员:王虎华、李伟芳、王勇、蒋圣力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公法》是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的核心课程之一。除了系统阐释国际公法基础理论,课程进一步讲授领土法、国际海洋法、国际条约法、外交与领事关系法以及国际争端解决法等具体领域的国际法渊源与主要法律制度,深刻诠释国际社会制定和实施国际法的理念与方法,为学生未来投身涉外法治建设奠定扎实的理论功底。
经过国际公法教研室全体教师数十年如一日地建设、传承与精益求精,《国际公法》课程不断与时俱进,日臻成熟完善。为适应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国际公法》在线课程、知识图谱以及虚拟仿真实验等建设成果打破时空限制,更好地服务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通过打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红色主线,《国际公法》课程的思政元素成为体系完备、脉络清晰的整体。面对加快推进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方式创新转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国际公法》授课团队将进一步突出教学改革的实践导向,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效。
源 | 教务处
编辑 | 王松羽
责编 | 孟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