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鄱阳湖》副刊为本报创办的综合性文学副刊,每周一期,主要刊发散文、随笔、杂文、诗歌和报告文学等。常年接受各地作家、职工投稿,既刊发名家名作,也注重推出新人力作,影响广泛、反响良好。
本报融媒体中心陆续推出《鄱阳湖》副刊已发表的作品,敬请各位读者关注品鉴。
![]()
![]()
寄梦丁屋岭
李伟明
![]()
几次听人说起邻省福建一个叫丁屋岭的地方。虽然省份不同,听起来遥远,其实离我们赣南很近。在行政区划上,丁屋岭是长汀县古城镇丁黄村的一个自然村。驱车从瑞金城出发,东行十几分钟便是古城镇的地界。但丁屋岭是古城镇最偏远的一个村庄,去那里还得经过长汀县城。出了长汀城,进入山区。一路上坡,不时看到一些现代风格的宣传标语,让人提前感知这个村庄的特色。到了坡顶,一座古韵盎然的寨门出现在眼前,上面书写着“丁屋岭”几个字。才到门口,时光似乎蓦地退回数十年。
通过寨门,开始下坡。原来,村庄不在山上,而是在山谷。虽然成了一个景区,但无须门票,游人可以随意来往。也正是这样,村庄才是人们想象中的原生态模样。
进村。清一色的土木结构老宅排列在路旁,风格整齐而纯粹,俨然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对于我们这种曾经在山村生活过的人来说,一股熟悉而久违的气息扑面而来。
这样的地方,应该慢慢走,慢慢看。每一栋土坯房都似乎是平常无奇的,但每一栋土坯房都似乎有自己的故事。对很多房子来说,当年住在这里的人,早已不知搬到哪里去了,但房子很幸运,因为地处偏僻,没有被拆除重建。它们就默默地坚守在这个原本寂寂无闻的山沟,直到某一天,因为其他地方的同龄建筑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湮没在时光中,这个山沟沟的幸存者突然被人发现其不一样的价值。
走进村里的“牛市街”,方知此前所见只是序章,精华部分还在后头。这是一条正宗的山沟,沿沟建了一溜儿的民房,形成一条狭长的街道。浅青的石板路,沧桑的黄泥墙,山石垒成的墙基,陈旧的门板和吊楼,灰色的土瓦屋顶……对于久在钢筋水泥森林里的游客来说,此情此景,难免让人心潮起伏。这里不是世外桃源,但不逊于世外桃源。正如进村前所见的一句宣传语所言:“离尘世很远,离城市很近。”来到这里,你会庆幸,总算找到了一个可以存放旧梦的地方,而且想存多久就存多久,不用担心它被尘嚣惊破。
进入城市化时代,每年有多少个村庄从大地消失?城市的吸纳效应无法阻挡。在这样的形势下,可以想象,今后若干年,还将有多少村庄继续灰飞烟灭,甚至包括很多城镇,最终也将走上这条路。能长久留下的村庄,恐怕少之又少。
我曾经有两个最亲切的村庄。一个是自己的老家,虽然不在那里出生,但青少年时期在那里种过田;一个是外公外婆的老家,小时候做客最多的地方。两个村庄都不过十几户人家,村里的建筑几乎全是土坯房,现在回想,那是极其原始的。然而,两个村庄,都早已没了人烟。早些年,我还经常做梦,梦见老家那个山窝竟然矗立起了许多高楼大厦,人气比什么时候都兴旺。我行走在村里,甚至迷路了。直到梦醒,我还以为迟早有一天,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景。而现在,我再也不存这样的幻想了,因为我知道时光无法倒流,山旮旯人家的生活不可能回得去了。
我们只能顺应城市化、智能化的时代,融入新生活。但是,生活虽然日新月异,我们也无须拒绝旧梦、忘却昨日。我们的身子安放在城市里,却也不妨留一个可以寄梦的地方,让它存放一代人的记忆。
随着一个个村庄的消逝,我越发觉得,决策者对一个地方来说是多么重要。有的地方,迫不及待“推陈出新”,把城乡老屋推平,在原址换上新房,以此显示自己发展得有多好。倘若换个思路,留下老屋,留下乡愁,也许还会经常有人过来走走。
丁屋岭就是这样,得益于当时的相关领导,毅然将它保留下来,结果让它转型成了一个景区。我们乘兴而来,只是个普通的休息日,但见村里操着不同口音的游人络绎不绝,上至白发苍苍的老爷子老太太,下至几岁的孩童。有独来独往的,也有三五成群的,甚至还有举着小旗的大团队。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山村,竟然有这么大的知名度,吸引这么多游客。来之前,我们还担心山里找不到吃饭的地方。来了就知道,这个担心纯属多余。村里餐馆不少,而且生意都很火爆。在牛市街一个院子里,看到正面是一座简朴的两层楼房,土木结构,挂着丁黄村民委员会的牌子。福建的村委会乃至县乡政府办公场所较为简朴,经常看到这种很不起眼的办公场所。村委会两旁是餐馆,坐满了用餐的客人。
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我想,怎么把一个看似不值钱的东西变废为宝?眼前就是个成功的案例。这些年,在各地看过一些古村,有的名头喊得响亮,但原汁原味的东西少,重建新建的东西太多。丁屋岭,保持了它的原生态,基本面貌还在。虽然细看之下,村里有些建筑也是经过修饰的,但它们没有花架子,不会让人感到突兀,放在整个村庄,风格还是协调的。看来看去,它就是一个旧时客家山寨的模样,自然质朴,让人感到亲切。
行走在村里,刚好有个上了年纪的村民牵着几头牛从我们身边走过。这是完全真实的场景,而不是配合旅游业态设计的背景。这里真正的村民当然不多了,但他们过的依然是真真切切的农村生活。
村子下端的尽头,是一座木制的两层廊桥,牌匾上书“寨上桥”。我们觉得,倒也不妨把村庄看成是“桥上寨”。桥下是一道山坑,旁边一条水泥小径通向村外,在若干年前,它应当只是一条狭窄的土路。几十年前的青少年时代,这种路我可没少走。往前看,不远处是一片梯田,田上是茂密的山林。再远处,则是看不到尽头的层峦叠嶂。当年,这里的先辈就是靠这些梯田和山林为生。它们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山民。眼前的风景,却不妨让它永恒。我们可以告别往昔的落后,但也不妨怀想从前的简单。世界变得太复杂也未必是好事。
这样的地方还有一个妙处,就是非常适合拍影视剧。正这样想着,就看到一座木屋的墙上贴满了照片,原来是影视作品的剧照。这座房子取了个“聚星堂”名,是个小小的展厅,展览了在这里拍摄的多部影视作品,如《绝命后卫师》《绝密使命》《浴血荣光》《古田军号》等。影视与村庄可以相互成就。从这里走出的作品也是村庄的无形资产。期待有更多的作品让村庄的名声传得更远,使古朴的山村永葆青春活力。
踩着蜿蜒的石梯,来到山上一个餐馆用午餐。站在高处,俯瞰村庄,山沟里黑乎乎的一长串盖着灰瓦的土坯房,秩序井然,蔚为壮观。
丁屋岭,虽然离我们并不远,但生活在尘世的我们,不可能有空常来。丁屋岭,我愿留一个梦想在这里,希望在梦乡常见。
![]()
碧波深处的生计
刘开栋
![]()
荷塘里的莲叶,簇拥着朵朵莲花。看那莲叶,绿如翠玉,看那莲花,粉若胭脂,莹洁似雪,飘逸如云。在夏日的炙热中,秀色点染得湖水摇曳生姿,芳香随风飘散,给凝望它的路人一缕心旌摇荡的感动。
莲花开得灿烂,有的先行谢去,有的尚在含苞。一朵莲花,孕育一个莲蓬。莲蓬青碧,在花瓣的包裹中默默生长。待片片粉瓣禁不住太阳的热情,翩然绽开笑颜,莲蓬也渐渐壮大了身躯,莲子挣脱束缚,钻出头来。待花瓣零落谢去,一支支纤细颀长的茎秆撑着莲蓬在风中摇摆时,正是采莲好时节。
于是,就有那农家妇女,驾一叶扁舟,或清晨,或傍晚,在荷塘里采莲。汗湿的发丝随意粘在脸庞,眼角的纹路随笑靥轻盈层叠。是呢,穿梭在一池荷花丛里,穿梭在壮阔无言的美丽中,任谁都会感到由衷的美好和幸福吧。她们可以近距离观赏一片莲叶,看晨露滑动,可以看清每一朵花细密的纹理,看莲花优雅,不染尘埃。她们不忍心触碰每一朵含苞或正在潋滟湖水中绽放的花朵,仿佛不忍触碰那些含苞待放的隐秘。或开或含苞的花朵,仿佛她们年轻时的少女心,早已随似水流年埋藏在琐碎的过往。
细长的茎秆顺着手牵引的方向,向船儿靠拢,另一只手扣着莲蓬,轻轻一折,一个完整的莲蓬就被采下,置于船舱。她们懂得采摘莲蓬的最佳时机,莲子正要顶破头上的阻碍,嫩芽将露未露之时,正是芳华最盛、青春无限,最是鲜美、清脆、甘甜、可口。有那童心未泯的农妇,把莲蓬连同一截茎秆同时采下,手握茎秆举起,眼瞅着,莲蓬何尝不是另一种花朵呢?无瓣无蕊,却以丰盈的莲子为蕊。只是这花,无瓣,浑身青碧,且包含甘甜的馈赠,给人以满心欢喜、满口甜蜜的享受。她们或许不知道,自古以来,有那婉约含蓄的青年男女,借莲子的谐音“怜子、恋子”,把莲子作为表达爱意、倾诉衷情的信物送给心上人——莲蓬赠佳人,心事望相知。她们只知道,收获采集的莲蓬,除少许供一家人食用,大部分将被送往市场交易,送到素不相识的路人过客的口中,换来一家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的零碎开销和孩子的学费。
待莲蓬满舱,她们摇着桨,就要踏上归途,还不忘折几片莲叶——回家自有大用途。乡村的农妇,她们说不出太多的道理,她们只知道,从祖辈流传下来的家传做法——莲叶晒干,水煮,包糯米,糯米里包切块带骨的鸡肉,压实,大火蒸熟。香气散逸时,厨房里一定团团围着馋嘴的孩子们,那是一颗颗雀跃天真的童心呀。揭开盖,白色蒸汽短暂迷蒙了眼睛后,终于散去,莲叶包裹着的糯米鸡现出身形。莲叶早已失去原有的碧绿,枯黄的外表泛着油光。揭开层层莲叶,酱色浸润的糯米色泽暗黄,把孩子们的馋虫勾引得蠢蠢欲动,一双双筷子不等热气散尽,就争相把糯米,连同糯米里的鸡肉,夹到碗里,忙不迭送入口中。糯米鸡里,有隐约无尽的莲叶的清新、莲花的芬芳,有一家人平凡质朴的欢欣。
在采莲人心里,每当盛夏到来,每当一湖的莲花开成夏天的诗行,朴素的生活就有了鲜活生动的向往。
![]()
种子的哲学
毛鸿山
![]()
风不是你的敌人
是来帮你引路的
把你埋在心底的渴望
交给更懂你的土壤
离开不是变心
是你对阳光另一种忠诚
你在颠簸中醒来
把漂泊
过成回家的样子
你从不死守一个角落
坚信裂缝里也有春天
被吹落的那一刻
你舒展出
最自由的姿势
你掉下来时闭着眼
是为在黑暗里
摸透土壤的脾气
那掉落的高度
被你变成
往深里扎的根
没有无用的风
只有不敢发芽的犹豫
命运挪动的地方
原是更合你开花的时宜
你从不信“枯萎”这个词
常在泥土里偷笑
把被抛弃的无辜
凝成了
顶破岩层的力量
菜园子太小
装不下你的远方
风来的时候
你便借势
把梦想
撒向更辽阔的地方
最疼的分开里
藏着最暖的指引
脱离母体的那一刻
你明白
这不是终点
是新生的开始
你不眼红枝头的同伴
自己掉在地上
不过是先找到了归宿
大地的每个角落
都有季节的嘱托
你要用倔强去应和
命运推你一把
你没觉得委屈
它只是帮你抖掉
不属于你的土壤
当你在新土中抬头
就会明白
风从没带错方向
![]()
门把手上的晨温
包华其
![]()
周末清晨,我早早起来准备外出买菜。拧门把手的瞬间,指尖忽然顿了一下——冰凉的金属把手上,竟坠着点沉甸甸的东西。低头探寻,一个鼓胀的红色塑料袋,像个不请自来的谜,悬在那里,袋口被露水洇得颜色更深了。解开结时,丝瓜皮上的绒毛蹭着指尖,毛豆荚鼓鼓囊囊的,红辣椒亮得扎眼,混着泥土的清气和露水的凉味,一股脑往鼻子里钻,瞬间挤满了狭促的楼道。
不用猜,准是楼道里那位保洁阿姨送来的。她熟悉的身影,连同那顶遮阳帽、那件洗得发白的浅绿花衫,在这栋楼日复一日的晨昏里扎下了根。几年间,保洁阿姨换了好几茬,唯有她,像楼道角落里一块沉默的大理石,黝黑的面容上,皱纹里蓄满阳光的碎金。六十多岁的年纪,身材不高,每天推着半人高的大垃圾桶,早早便穿梭于楼道上下。每每我们一家人出入时相遇,她总会停下手中的活儿,点头笑着跟我们打招呼。她对小区的一草一木、每栋每户都十分熟悉,卫生打扫得极为细致,边边角角都尽量照顾周全,使每一个楼道洁净如新,绿地里的杂草也拾掇得干干净净。有时看见她在楼下忙碌,我就会让儿子送一瓶清凉解渴的冰镇饮料或矿泉水给她。阿姨每每推辞,怕给我们增添麻烦。
这样的温情往来,渐渐成了我们之间的默契。今年夏天,朋友从井冈山寄来一箱黄桃,纸箱刚被妻子拆开,清甜的果香便漫了出来。她在箱子里仔细挑选了一会儿,挑拣出八九个溜圆的、皮黄得发亮的桃子,用袋子装着就往楼下走。“您尝尝,刚到的,新鲜着呢!”妻子笑着往她手里塞。她放下扫把,在衣服上擦了擦手,连忙摆手:“不用不用,你们留着吃。”说着就往回推。“嗨,寄了一大箱呢,我们也吃不完!”妻子又往前递了递。阿姨拗不过,只好接了。看着他们互相推让的场景,那一刻,两张笑脸在桃子的金黄弧线上完成温暖的对接,仿佛有细碎的光斑从果皮上跳落,像是把一整个夏天的热络都揉进了这短暂的时光里。
这点点滴滴的暖意,悄然融入了我们的生活。看着家里因人多网购、杂物堆积的纸箱旧书,妻子便不再让儿子拿去废品站换取零花钱。儿子起先不乐意,噘着嘴嘟囔:“那我的零花钱咋办?”直到某天正午,太阳把路面晒得发烫,他撞见保洁阿姨半个身子扎进垃圾桶,后背的汗衫湿成深绿,正踮脚费力地掏一个压扁的纸箱,指甲缝里还沾着污垢。他默默看着,再没提过零花钱。后来,每次捆纸箱倒比谁都积极,边捆边说:“捆紧点,阿姨拿着方便。”日子就这么不紧不慢地过着,门口的纸箱捆得越来越整齐,总在清晨或傍晚悄无声息地消失。而不知从何时起,我家的门把手上,便常常出其不意挂上了各色时令蔬菜瓜果,季节流转,蔬菜瓜果也次第更新:春天是新鲜嫩绿的菠菜,夏秋便是红彤彤的西红柿,有时还缀着几根顶花带刺的黄瓜。这些蔬菜瓜果没有超市里的光鲜,有时青椒表皮微皱,西红柿偶有裂痕,黄瓜还带着些微的泥点,可就是这些带着“瑕疵”的馈赠,像从田埂伸来的手,轻轻抚过我们在城里待久了、有些发紧的心。
如今,每次拧动门把手,指尖总会下意识地探寻那份熟悉的“沉”。当那抹红色再次跃入眼帘,我常会静立片刻。一个普通的塑料袋,被泥土的馈赠撑得棱角分明,表面凝结着细小的水珠,在晨光里微微发亮。它沉默地悬在那里。指尖触及袋身,传递来的不仅是瓜果的凉润,还有一种奇异的、久不消散的温热,执着地附着在冰冷的金属门把手上。这温度,是她刚挂上时手心焐热的,还是这扇门,早已把她的掌温悄悄储存了下来?一个又一个清晨,那袋熟悉的蔬菜挂在这儿,如同给门把手戴上了温暖的晨露项链。
在这扇寻常的门扉上,每一次无声的挂与取,都让那冰冷的金属弧线,真实地、一次次传递着微小的温度。那温度渗入掌心,也悄然焐热了楼宇间生硬的缝隙。这些带着泥土印记的馈赠,恰似一封封没有邮戳的乡野来信。
![]()
那些时光
郭桂桃
![]()
我的办公室在三楼,紧邻高年级教室。每天,不是上课时声声入耳的读书声,就是课间孩子们在楼道的歌声、追逐嬉笑的欢闹声,大有书声、歌声、欢闹声,声声入耳之势。尤其那课间十分钟,便是他们尽情释放的一刻,形式是自由的,内容是多样的,本质则是孩子天性的自然流露。
随着下课铃响,我探头一看教室门口,学生欢笑着蜂拥而出,之后才是老师笃定地走出教室。我发现跑在最前面的,几乎都是手握乒乓球拍的,这也难怪,课间只有十分钟啊,太珍贵了。没有球拍的当然也不会浪费它。难得的时间缝隙里,男孩子们三五成群的多,你推我搡,逮住机会“啪”地拍一下同伴,“嗖”地转身逃开。于是,一场追逐战伴随欢叫声就此拉开,有时人影从我身旁一晃,卷过一阵风,压根儿看不清是谁,令人叹服!
随着时间流逝,我常常会被他们的撒欢感染,索性打开门,推开窗。瞧,那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孩子们课间撒欢还是有些不一样的。低年级的学生大部分是男女生一起玩耍,他们眼里心里只有同学同伴,没有男女之别。操场上,一二年级学生“勾肩搭背”、捏脸揉发的比比皆是。看看拐角处,正有一个估摸一年级的小女生在给一个小男生系鞋带,一脸专注的样子甚是可爱,那胖乎乎的小手还不忘帮忙掸掸衣裤上的灰尘,完毕拉起手一同跑开了。高年级的姑娘们基本是三三两两一起,面对面或头挨着头,低声说笑着什么,明亮的眼睛还不时瞟一瞟四周,似是担心有人窥探了她们的小秘密、小隐私。平时上个厕所也要约上伙伴,陪伴者当然也心甘情愿。
如今,我课余时间索性离开办公室,汇入灵动、欢乐的操场,或走或站、或参与或交谈……不知不觉沉浸其中,乐哉!这是孩童的天真、天性,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他是谁,恐怕都会这样,不免让自己从中看到自己曾经的影子。
犹记那时自己在操场(我们读小学时没有楼房)疯跑,永远不知疲倦,甚至有被扯掉衣扣、撕破扣眼的经历;捡个石头或树枝,在宽大泛着泥土气息的操场画上四四方方的“城”,四周外沿为“城墙”,“城墙”与“房屋”中间画出一米见方的“环城小巷”,人只能在巷中跑动。城墙外的人随时可以将城中小巷里的人拉出来,就意味着赢得胜利。为避免失败,里面的人需要想尽办法跑动或躲避,往往几分钟下来就汗如雨下。墙外的人毫不留情,一旦拉住衣角便使劲拽,对抗之下最遭殃的当然是衣服。记忆中那时衣裤基本是家做的棉布,常常是衣扣不知何处去,扣眼已过稳固期。
放学后没到天黑,小伙伴们几乎不回家,经常是听到不知谁家大人在喊“吃饭咯”,我们才磨磨蹭蹭地直起身板跑回各家。也正是在这样的嬉戏中,我们认识了那些黝黑的泥土、芬芳的花木、叫不出名的绿植、爬行的虫蚁……大自然中有无限的美好,踏在泥土之上如此般安心、舒适。
遐想中,忽地不知从何处悠然飘出罗大佑的经典歌曲“: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
轻松欢快的旋律,无忧无虑的生活画面又徐徐拉开:那些美妙、无虑的日子,喧闹的嘈杂声曾那样充斥着彼此的耳膜。操场上,你笑到脱力的表情,我笑弯眉眼的可爱,如今再见这些欢悦的身姿,是否也会打动你心底珍藏的纯真,在一帘风絮中缱绻成诗,让人忘却了霜染枫林是在哪一季!
来源:本报消息
值班编校:罗晶晶、徐贵保
值班主任:齐菲斐
值班编委:邹晓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