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其实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和《水浒传》《西游记》等四大名著相提并论的书籍,还有另外两部。
也就是说,当时社会上存在着六大名著。
但是,出于种种原因考虑,建国之后,六大名著被强行削减成了四部。
而遭到淘汰的两部名著,在我们中国也可以说是人尽皆知。
是哪两本书被剔除出去了?它们被剔除出去的原因又是什么?
如今中国文学界的四大名著,绝对是脍炙人口,绝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地看过全部,或者是其中几部。
就算没有看过,根据名著改编的电视剧,相信各位也一定不会陌生。
每年暑假都必定会重播的《西游记》,让人又爱又恨的《水浒传》。
引发诸葛亮模仿狂潮的《三国演义》,以及宛如从历史中走出来的《红楼梦》,是一代人记忆中共同的色彩。
四大名著的地位毋庸置疑,可是,它们的官方背景,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建立起来的。
事实上,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广受民众认可的并不是四大名著,而是六大名著。
其中第一个被剔除的,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儒林外史》。
它不是同福客栈他们家的《武林外传》,也不是白飞飞朱七七明争暗斗的《武林外史》。
而是享誉文学界中国讽刺小说巅峰——《儒林外史》。
可能有朋友没听说过它的名字,但范进中举的故事,相信绝大部分人都知道。
范进中举就是这本书里面的故事。
范进是个读书人,一门心思考取功名,天天都是寒窗苦读,读到后面甚至到了魔怔的地步。
因为考了很多次,但一直没有上榜,所以平时经常受到家人的嫌弃,以及左邻右舍街坊邻居的嘲讽。
后来好不容易,范进中举,过去那些为难他嘲讽他的人,全都变了脸色,唯恐得罪了官老爷。
而身为当事人的范进,更是差点儿发疯,举止十分癫狂。
其实想想也明白,范进为什么会这么疯狂。
当他做一件事做到极致,生活中已经没有其他旋律的时候,他所有的希望都被寄托到了这件事情上。
甚至说得更严重一点,范进的生命,都和这件事情的结果绑定在了一起。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写这件事,就是讽刺科举考试对于文人的迫害。
当然,任何一种制度都具有两面性,如同双刃剑,科举考试也不例外。
相比起之前的九品中正制或者察举制来说,科举考试作为一种更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能够让寒门学子得到出人头地的机会。
他们能真正把读书转化为价值,能通过努力改变命运,改变社会阶层的固化,这对于盘活社会资源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与此同时,科举考试也具有着局限性,这也是任何应试教育都无法避免的局限性。
当学习这件事本身带上了太多功利色彩的时候,很多读书人就会本末倒置,丢掉初心。
而且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本来就更加夸张,尤其是八股文的出现,直接让考试内容僵化到了一个令人厌恶的地步。
科举考试选拔的,已经不再是能够独立承担社会建设重任的人才,而是能够在规定框架内按部就班完成任务的文人。
吴敬梓对于这样的现象深恶痛绝,但在压迫度相对较高的社会环境中,又无法通过直接的笔触来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
所以他只能在书中塑造一个又一个人物,并借助人物的命运,抒发内心的情绪。
范进中举只是《儒林外史》当中的一个经典故事,而范进也只是其中的一个经典人物。
在这本书中,他还留下了太多这样具有讽刺意味的黄金时刻。
他披露了官场上的钱权交易,揭示了权力体系中黑暗的部分。
并且用相当犀利的笔触来描写人性,仿佛有种人类厚黑学的味道。
这样的书籍太过深刻,又太过一针见血,而且,它在很多时刻流露出来的色彩是偏向于负面的。
人们可以通过阅读《儒林外史》,了解社会的现实,了解人性的真相。
但这本书并不适合作为主旋律书籍来推荐,毕竟这和弘扬社会正能量的方向是背道而驰的。
名著是给所有人看的,尤其是那些对社会存在美好想象的青少年。
要想成为名著,那就不得不考虑到受众的问题。
考虑到普罗大众对于《儒林外史》的接受程度与看法,在新中国建国之后,这本书就从名著的清单中被剔除。
当然,这并不代表《儒林外史》没有价值,事实上,它还是一本非常值得研究的古代讽刺小说。
四大名著都是小说,从前的六大名著同样也都是小说。
除了剔除《儒林外史》之外,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志异》也从清单中被剔除了出去。
《聊斋志异》,相信广大朋友更加不会陌生。
多年来,有许多改编自《聊斋志异》的故事被搬上电影电视荧幕。
比如大家熟悉的倩女幽魂,比如相当惊悚的判官换头,比如笑声格外诡异的婴宁。
在这些故事当中,蒲松龄以非常成熟的笔调描写了人性,神性和鬼性。
他的笔下,人类并不总是扮演着正面角色,鬼怪也并不总是担当着反派人物。
就像倩女幽魂,梦想着能够和宁采臣长相厮守的女鬼小倩。
在这个故事中并不让人感到恐惧,反而因为其悲剧性和命运故事的曲折性,让人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怜惜。
再比如判官换头的故事,他更是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人性的贪婪和欲望。
书生因为嫌弃自己的妻子人老珠黄,所以在拥有判官交流的机会之后,请求判官为妻子换一个更加好看的头颅。
不仅如此,就连正规的考试,他也想走歪门邪道,而不是通过正当的努力去换取目标的实现。
读书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在这个故事当中,我们无法从男主人公身上见到任何读书人的美好品质与风骨。
蒲松龄看似是在写神神鬼鬼的东西,实际上又并非如此。
他写的每一个恐怖故事,每一个怪诞的人物,背后都藏着他对现实社会的思考与批判。
人性并不总是存在于人的身上,有时候,人心比鬼怪更加可怕。
神性也并不总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因为在人的身上,它也有可能被无限放大,展现出强大的光芒。
在《聊斋志异》当中,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人性和神性也在某些特定的时刻相互转化。
复杂,难以捉摸,正是这本书给人的感觉。
因为《聊斋志异》的讽刺意味较强,批判色彩浓厚,所以综合考虑,在建国之后,这本书也不再存在于名著清单当中。
而且,《聊斋志异》的故事毕竟还是恐怖故事,考虑到许多心智尚未发育成熟的孩子。
在阅读这本书时,也许会受到影响,所以学界也无法将其作为主流读本来推荐。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聊斋志异》中描写了很多神神鬼鬼的东西,带着某些封建迷信的意味。
一个思想健全的人阅读,当然能够轻易辨别真伪。
但如果阅读者本身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阅读聊斋,只会让他更加跑偏。
从前的六大名著,肯定了每一本经典书籍作为名著的文学和艺术价值。
而现在的四大名著,也肯定了每一本书作为社会主流读物的现实意义。
参考资料:
1、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寻根溯源的文化之旅 ——评《六大名著导读》》
2、北京日报客户端 《“四大名著”的前世今生》
3、《儒林外史》中科举荣身之儒生群像研究——《许昌学院学报》2024年第4期36-41,53,共7页
4、《聊斋志异》社会批判的方式——《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62-67,共6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