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会吧,南洋,你海波绿,海云长,你是我们第二个故乡……”8月24日下午,一曲《再见南洋》在南京市鼓楼区图书馆里响起,优美而带着慷慨之气的歌词,吸引了坐在观众席上的大小读者。当天,冰心奖得主作家邹凡凡携其新作、历史小说《夏归》做客南京鼓楼区图书馆,和读者们一起回望发生在80多年前的一段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
一段可歌可泣的华侨抗战史
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抗日战争牵动着亿万中华儿女的心。“九一八”事变后,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挺身而出呼吁华侨团结救国。1938年10月,南洋地区华侨代表公推陈嘉庚为主席,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
在陈嘉庚的领导下,南洋华侨以财力、物力、人力支援祖国抗战。他们捐献的物资,有飞机、坦克、救护车等各种车辆,有被褥毛毯、冬夏服装等各种日用品,还有药品等国内短缺的物资。
1938年10月以后,中国东南的海陆交通被日军切断,新开辟的滇缅公路成为运输国际援华物资的主要通道。东南亚华侨青年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从南洋各地分批辗转回祖国支援抗战。从1939年至1942年,在被称为“死亡公路”的滇缅公路上,南侨机工冒着纷飞战火,抢运军需物资及兵员,用生命和血汗打通了一条“抗战输血线”。
小说写作源于一份认同感和归属感
邹凡凡的长篇历史小说《夏归》,正是聚焦于南洋华侨的这段抗战历史。活动现场,主持人关心向读者介绍了邹凡凡和她的新书,南京天正小学教师、儿童阅读推广人李华,则较为详细地向读者介绍了南侨机工在抗战中对祖国的慷慨支援和无私贡献。
邹凡凡向现场读者讲述了自己创作《夏归》的缘起。几年前,她以作家身份受邀去马来西亚做过两次巡回演讲。从吉隆坡到沙巴,从新山到亚罗士打,当真是把马来西亚主要的华人聚集城市跑了个遍。在此过程中,她得以接触大量马来西亚的华人朋友:穿旗袍的“校长妈妈”,善书法国画古琴、爱穿汉服的老师,朝气蓬勃的师范生团队,坐四个小时大巴赶来,甚至是坐在轮椅上被家人推进会场的听众……那份热情与支持,令她难忘。
在邹凡凡看来,这份沉甸甸的认可,有很大一部分源于她是一个中文写作者。她用汉字书写中国与世界的故事,她的文字让这些对中华文化有着深深眷恋之情的海外华人感到亲切、产生了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交流中,她讲述自己的故事,也聆听他们的故事。渐渐地,她脑海中有了一条清晰的脉络,这条脉络起源于一两百年前艰苦卓绝的“下南洋”。当这条脉络进行到抗日战争时期时,她的心被南洋华侨们的英勇与大义给击中了。没有任何犹豫,她几乎立刻开始动笔。
以国际视野展现华人华侨与祖国的血脉联系
在小说《夏归》里,可以看到作家本人的影子。小说从十二岁的南京女孩元远讲起,她陪同做环岛巡回演讲的教授妈妈,来到风景秀丽、文化多元的马来西亚。在一本残破日记的启发下,元远与华人少女阿辰,开始了一段对抗战时期“南侨机工”历史的发现之旅。
1939年,3000多名南洋华侨青年响应陈嘉庚先生的号召,回国支援抗战。他们驾着大货车,载着宝贵的抗战物资,在险峻的滇缅公路上,冒着枪林弹雨前行。阿辰的太公就是其中一员。为了破解太公日记中的一个个谜团,女孩们在环岛的旅程中追寻着真相:一边是南洋华侨献身抗战的宏阔历史,一边是大马华人坚持学习中文、努力传播中华文化的感人故事。过去与现代,回忆与当下,两条叙事线共同构建起一曲动人心魄的爱国之歌、文化之歌。
小说以国际视野,展现了百年时光里,华人华侨与祖国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彼此牵挂;以一段“南侨机工”以身救国的奉献史、一部海外华人捍卫中华文字的泣泪书,致敬国土的守卫者、文化的守护者。作家将波澜壮阔的历史与轻松有趣的当下巧妙结合,将宏大主题埋入生活的纹理,以充满悬念的上下求索,为读者呈现一部具有全新阅读体验的历史小说。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白雁
(鼓楼区图书馆供图)
【新书试读】
《夏归》(节选)
古老的日记
元远是那天晚上,在昆诚独立中学的校园里,第一次看到阿辰那些古老的日记的。
中午到达怡保之后,大家便马不停蹄地去举办讲座的学校——昆诚独立中学。这是元远走进的第一所马来西亚的学校。
进校门首先看到的,竟是一尊大大的孔子像,雕像脸上挂着睿智又慈祥的笑容,和南京夫子庙大成殿里的那尊别无二致。
学校不算很大,十分整洁。教学楼围成一圈,围出画有蓝色篮球场边界线的操场,头顶设置了遮阳的顶棚,顶棚透明和不透明的部分相间排列,在操场上投下温和的光影。教学楼照例是骑楼样式,一楼是空出的长廊,由柱子支撑,长廊里满是欢声笑语。
站在操场仰头转一圈,只觉得满眼是字——每层过道的围栏上都安装了工工整整的楷书标牌,深褐色的,在浅色的墙面上非常突出。元远注意到那都是些名字,有单独一个的,比如“黄玉枝”“钟宝妹”,也有两个一对的,比如“陈金象蔡月琴伉俪”,还有更长的,比如“拿督郑栋梁楼”。
马来西亚不同州的学校假期不完全相同,怡保这周还在上学,所以元远看到的是原汁原味的校园生活:学生们身着白衬衫、深色长裤或者裙子的校服,操场上满是打篮球的人。前来接待他们的乔校长身材微胖,穿黑底橙边印暗花的旗袍,戴珍珠项链,经过的男生女生见到她,都微微鞠躬,道一声“校长好”。
之前在吉隆坡,元远已经跟着文慧阿姨走马观花,看过美丽的妈祖庙、大大小小的清真寺、雕满五颜六色神仙和大象的印度庙,吃过芝麻肉饼、椰丝馅的绿色马来卷饼、蘸咖喱酱的印度煎饼,又看到大街小巷形形色色的人。她体会到马来西亚的多元,知道了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是这里的三大族裔,知道这里的华人能说中文、念中文。但她从没有像此时此刻在昆诚独立中学的校园里一样,感觉完完全全地被亲切的、熟悉的人与物包围,她甚至感到一丝更传统、更温和的意味:孔子、教学楼上的汉字姓名、穿旗袍的乔校长、穿校服鞠躬问好的少年……
她觉得心里暖洋洋的,像顶棚透过的光直接照到了心里那一小块地方。
乔校长和妈妈交谈,带她参观校园。元远学阿辰的样儿,帮忙从面包车上搬书下来,摆放到一楼长廊的长条桌子上。
搬完书,抹着额头上的汗休息时,元远才想起来问一句:“校名里的‘独立中学’是什么意思啊?”
文慧阿姨一边摆放书一边告诉她,昆诚是一所“中文独立中学”,“老师大多是华人,大部分课用中文教学,不接受政府经费,而是靠华人社区和校友们的私人捐助来维持运行,所以叫‘独立中学’,简称‘独中’。”文慧阿姨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