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台风取一个“鱼”名,最后它还真就只是浅浅登陆……
据悉今年第13号台风“剑鱼”在带来了大风大雨之后,已于25日晚在越南沿海登陆,登陆后强度快速减弱。
不过,台风“剑鱼”的这个名字,和动物并不直接相关,而是取自南天星座之一的“剑鱼座”(
Dorado) 。 它是荷兰航海家凯泽和豪特曼于 1595 年至 1597年间所命名的12个星座之一,于1603年被收录 到 约翰 ·拜耳的《测天图》 之中 。
剑鱼不算是一种人们熟知的平常鱼类,历史上有关剑鱼的说法众说纷纭,对其形貌特征的描摹也各不相同,在近400年前一幅传教士所绘制的中文版世界地图《坤舆全图》中,很早就出现在各种古籍中的“剑鱼”首度现出真身,而图像和文字却堪称“大杂烩”。传教士的灵感从何而来?剑鱼到底是“头上长角”还是拥有“长嘴”?跟独角鲸、海洋独角兽又是什么关系?《海错图》中的“剑鲨”“锯鲨”说的是同一种生物吗?
![]()
剑鱼
出自李文田手批抄本《坤舆图说》
中山大学博雅学院教授程方毅携手耶鲁大学艺术史博士赖毓芝,在《奇兽之鉴:〈坤舆全图〉与大航海时代的海怪陆兽》一书中,以翔实的考据探源,一一揭开《坤舆全图》中20余种海怪陆兽的真实面目,“猛而多力”的剑鱼就是其中之一。
以下节选自《奇兽之鉴》海怪篇中的《剑鱼》一章。台风过去,继续在奇异的博物世界中观望自然之力吧~
《坤舆全图》西半球右侧一幅的最下方,即南美洲下方靠近南极海域,绘有一只海兽。这只海兽只有头部和一小部分身子浮出海面,吻部很长,嘴中布满尖牙,头顶有向后喷出的两个水柱。这一海兽的图像在《坤舆图说》的《异物图》部分中也有出现,并配有说明文字:
剑鱼嘴长丈许,有龉刻如锯,猛而多力,能与把勒亚鱼战,海水皆红,此鱼辄胜。以嘴触船则破,海舶甚畏之。
这一段文字来自艾儒略的《职方外纪》。与地图中的形象相比,《坤舆图说》中的剑鱼吻部更长、更尖锐,并且在两侧添加了细密的锯齿,这应是绘图者为了让所绘形象更符合剑鱼“嘴长丈许,有龉刻如锯”的特征而作出的调整。
![]()
![]()
剑鱼的各种形象
上:出自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坤舆全图》(1860年重刊本)
下:出自日本神户市立博物馆藏《坤舆全图》
有学者根据 “ 龉刻如锯 ” 这一鲜明的文本与图像特征认为这种鱼是锯鲨 (saw shark) 。锯鲨确实有着锯齿状的吻部,但是多生活在深海,身长很小,除了符合 “ 龉刻如锯 ” 这一描述,并不符合剑鱼的其他特征,更不用说攻击把勒亚了。还有学者认为这种鱼即剑旗鱼 ( Xiphias gladius , swordfish ) ,因为剑旗鱼有 “ 长而尖 ” 的吻部,分布在温带和热带海域,身长可达 5 米,并且有时会攻击鲸类和鱼类,甚至人类船只。但是剑旗鱼并没有 “ 龉刻如锯 ” 这一明显特征。 学者们根据文本描述中剑鱼的不同特点,将其指向两种不同的海洋生物,完全无法协调。这些矛盾之处让这种单纯从文字记载和图像说明出发来追寻剑鱼 “ 源头 ” 的 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意义。事实上,这些文本和图像创作之时,这些“博物信息”在当时的欧洲还不存在一个统一且标准的命名体系和系统性的记述。要完全理解这些文字和图像信息,需要回到它们在欧洲的原始语境,了解艾儒略和南怀仁所参考的那些文字和图像资料,再来理解剑鱼。
![]()
![]()
锯鲨(上)和剑旗鱼(下)
首先看图像,南怀仁所绘的剑鱼形象很显然也是借鉴自奥特柳斯的地图集《寰宇大观》中的《冰岛》地图。地图上被标注为A的海兽与《坤舆全图》上的剑鱼相差无几,都有长长的吻部、稀疏的尖牙、往后喷射的水柱、颈脖处尖尖的鳞甲等等,但依旧没有《坤舆图说》中“龉刻如锯”的特征。
![]()
A海兽,出自《冰岛》地图
其实,在《寰宇大观》的《冰岛》地图的图例中,对A海兽的文字说明指向了另一种生物:
一种鱼,通常被称为独角鲸(Nahval)。人若误食,立刻身亡。头前部有一尖牙,凸出7肘长。有人将此尖牙作独角兽角出售,且被认为是解毒良药。怪物总长40厄尔。
虽然《冰岛》地图中“ 独角鲸 ”的前端突出部分被绘成了吻部,但是文字说明已经明确指出这是头前部的“尖牙”。由此可见,南怀仁在为剑鱼挑选图像时,只是从《寰宇大观》的《冰岛》地图中挑选了一个接近《坤舆图说》(或者说《职方外纪》)中剑鱼文字描述的图像,即长嘴的鱼。彩绘本《坤舆万国全图》中也有类似的形象。
![]()
《坤舆万国全图》中近“独角鲸”的形象
出自韩国奉先寺藏彩绘本(韩国实学博物馆修复本)
事实上,这个图像描绘的动物并非剑鱼,而是“独角鲸”(nahval)。荷兰语的nahval一词,即narwhal或narwhale,今天都用来称呼一种学名为Monodon monoceros的独角鲸。这种哺乳动物的上颚处有一颗螺旋状的犬牙伸出,长度为2—3米。与前面提到的锯鲨和剑旗鱼相比,独角鲸的体形要大很多,并且身体特征也与它们有较大差异。
![]()
独角鲸
正如本书《海怪篇》导言中所说的,海中会有与陆地上相对应的动植物这样的观念植根于当时的思想世界中,既然陆地上有独角兽(unicorn),海中也会有独角鲸。马格努斯在《海图》中便绘出了海中独角兽的形象。他笔下的“海独角兽”只将头浮出了海面,整个身子都沉入水中无法窥见,但是从额头处往外伸出的长角十分明显。由此可见,马格努斯对海中独角兽的认识也是十分模糊的,他也没有在《海图》中对这个生物给出图例说明,只是在《简史》的《海怪》册中名为《剑鱼、独角兽和锯子鱼》(“On the xiphias, unicorn-fish and saw-fish”)的一章中提到这种海洋独角兽“前额有角甚巨。能以独特的方式,用角刺穿和摧毁船舶,溺亡人员不可胜数”,并且谈到它行动十分迟缓。
![]()
海独角兽
出自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詹姆斯·福特·贝尔图书馆藏《海图》
值得注意的是,在《坤舆全图》的北部太平洋海域,也有一只海洋独角兽,它的整个身体与普通的鱼并无异处,只是眼睛上方的额头处往上长出了尖角。与马格努斯的处理方式相似,南怀仁也没有在《坤舆图说》中对它给出文字说明。但是在《坤舆全图》中的南方大陆上绘有一只陆地上的独角兽,且有相应的文字说明。南怀仁在绘图过程中显示出的对于独角兽的青睐,也许与独角兽所具有的和基督教教义相关的隐喻有关——当时,独角兽依旧被某些教派当作耶稣或者圣母的化身。
![]()
![]()
海洋独角兽和陆地独角兽
出自日本神户市立博物馆藏《坤舆全图》
虽然16世纪的制图学家和博物学家们相信海中存在独角兽,《冰岛》地图的图例也说有人将独角鲸的尖牙当作独角兽的尖角出售,但是他们并没有将海洋独角兽与独角鲸完全等同起来,可能因为他们依旧认为海洋中的独角兽应该和记载中的陆地独角兽相似,都有从额头长出的独角。17世纪时,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药剂师还在他的书中将海洋独角兽(Licorne de Mer)与独角鲸(Narwal)并列绘制了出来()。到18世纪时,学者们便开始认定海洋中的独角兽传说源自独角鲸,即narwhale。动物学家为独角鲸所命的学名Monodon monoceros中的 monoceros,含义正是独角兽。
![]()
17世纪末欧洲博物学著作中并置的海洋独角兽与独角鲸
从《坤舆图说》的文字来看,对剑鱼的描述除了“嘴长丈许”的特征外,还有与把勒亚鱼相斗、攻击海船的内容,而这些内容也可以在马格努斯《简史》的《海怪》一册中找到。在 《剑鱼、独角兽和锯子鱼》这一章中,马格努斯集中讨论了长着“剑”、“角”和“锯”的海洋动物。在关于“剑鱼”和“锯子鱼”的部分,他如此写道:
由于此怪也一样见于北方海域,它当之无愧地加入了凶恶生物的行列。剑鱼与众不同,但在某些方面,它与鲸鱼相似。它的头部丑如夜鸮,嘴巴深得惊人,如同大坑,不管是谁,只消看上一眼,便会为之震慑,吓得远遁。它双眼凶恶;背部似楔子,棱角分明,隆起如同一把利剑;吻部尖锐……此怪常常登陆北方海岸,专作小偷行径。此等不速之客总是对所遇船舶行破坏之事,钻洞打孔,使之沉没。
锯子鱼亦是海中一怪,身体硕大,头硬带齿,如同锯子。此怪穿游于船底下,将船舶切开,水由是涌入,而它则待船沉没后以人为食。
马格努斯笔下的“剑鱼”,在其拉丁文原文中为Xiphia,源自古希腊语xiphos(ξίφος),即“剑”。从上面的描述来看,马格努斯笔下的“剑鱼”其实并非嘴或牙长如剑,而是背部有如利剑般的隆起,且其头部如夜鸮,嘴尖而深。虽然今天Xiphias gladius已经被用来作为剑旗鱼的专称,但马格努斯所描述的“剑鱼”与长着似剑上颌的剑旗鱼相去甚远,而更接近长着高高背鳍的虎鲸。
虎鲸又称杀人鲸,它们的捕食对象包括大型鲸鱼,即《坤舆图说》文字中所描述的“能与把勒鱼战”。在这一章最后,马格努斯还描述了一种头顶上长有如同锯子的“高冠”的“锯子鱼”。“剑鱼”、“海独角兽”和“锯子鱼”分别能够凭借它们背上的“剑”、前额的“角”和头顶上的“锯齿”来破坏船只。
《海图》上的法罗群岛附近绘有一只标注为 ZIPHIVS(即 Ziphius。19世纪前拉丁文中的u和v不作区分)的动物。ziphius是xiphias的诸多变体之一。这只海兽的特征一如上文引述的那样:脸部如猫头鹰,偏扁平,尖鼻,嘴里叼着一只小动物,背部有尖锐如剑的隆起。旁边还有一只不明动物似乎正在攻击它。
![]()
Ziphius,出自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詹姆斯·福特·贝尔图书馆藏《海图》
《海图》中Ziphius 的形象也出现在《寰宇大观》的《冰岛》地图中。图中被标注为E的海兽配有这样的说明文字:“剑鱼(Ziphius),能一口吞食一头黑色海豹的恐怖海怪。”
![]()
E海兽
出自《冰岛》地图
从文字说明和图像来看,此处的Ziphius应承袭自马格努斯之笔。但是《冰岛》地图中的“剑鱼”形象与《海图》中的有些许差异,最明显处是《海图》中的“剑鱼”背部绘有拱起的尖状物,以表现“剑鱼”的“剑”,而《冰岛》地图中的“剑鱼”并没有这一特征。
《冰岛》地图中的Ziphius形象其实也出现在了南怀仁的《坤舆全图》中。在《坤舆全图》西半球东侧第一幅,北美洲东部靠近北极海域,绘有一只海兽。它双眼圆睁,脸部扁平,嘴里似乎衔着食物。虽然南怀仁并没有对这一海兽给出文字说明,但它非常明显是借鉴自《寰宇大观》中的《冰岛》地图。
![]()
借鉴自《冰岛》地图的海兽
左:出自日本神户市立博物馆藏《坤舆全图》
右:出自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坤舆全图》(1860年重刊本)
由此看来,南怀仁在对剑鱼进行文字描述与图像选择时,似乎将马格努斯的《剑鱼、独角兽和锯子鱼》这一整章的内容都杂糅整合到了“剑鱼”这个条目中,文字上既有“剑鱼”的内容,又有“锯子鱼”的特征,图像选择的却是“独角鲸”(narwhal)。与此同时,南怀仁还在《坤舆全图》的海洋中绘有并未添加文字说明,但是可以识别出的《海图》中的“剑鱼”(Ziphius)与《冰岛》地图中的E海兽的形象。
虽然今天的动物学和植物学的命名法能够严格地让某一个名称指代某一种某一类的动植物而不再产生模糊含混,但我们并不能将对古代欧洲的这些“海怪”名称的理解与今天动物学意义上的某一种动物完全对应起来,即使这些“海怪”动物名称被沿用至今,并被分配给了某一种动物。比如ziphius今天通常用来指代柯氏喙鲸(Ziphius cavirostris),但在16、17世纪时的欧洲,ziphius既有虎鲸(杀人鲸)的影子,又可能指代剑旗鱼。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艾儒略和南怀仁对剑鱼给出了杂糅的文字信息和不同的图片形象,但是“剑鱼”一词并非他们首创,而是很早便出现在中文文献当中,只不过在当时的中文语境中是另有所指的。南朝任昉的《述异记》中便有“海鱼千岁为剑鱼,一名琵琶,形如琵琶而善鸣,因以名焉”的记载。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海鱼千岁为剑鱼。一名琵琶鱼,形似琵琶而喜鸣,因以为名。”《海错图》中便绘有“剑鲨”的形象,并在文字说明中提到“剑鱼”即“剑鲨”,又叫“琵琶鱼”,剑鲨的鼻子“形如剑而甚利,渔人莫敢撄其锋”。《海错图》的作者聂璜还记下了渔民在访谈中提到曾经捕捞到剑鲨的记忆。
可以看到,在聂璜之前,中文文献中关于“剑鱼”的记录其实是比较粗略的,关于它的特征也并不清楚,只是说“形似琵琶而喜鸣”。而在《海错图》中,“剑鱼”才因为聂璜的生活经历及走访,第一次被比较详细地记录了下来。虽然他笔下的“剑鲨”指向依然不是很明确,但很可能指的是前文提到的剑旗鱼。当艾儒略在《职方外纪》中使用“剑鱼”一词时,应是对拉丁语词 xiphias(“剑”)的直译,而非承袭自中文文献的记录。
![]()
剑鲨
出自故宫博物院藏《海错图》,第二册,第八开
此外,“锯鲨”也出现在《海错图》和其他更早的典籍之中。比如《本草纲目》“鳞之四”的“鲛鱼”条目下,便载有“锯沙”这种动物,它“鼻前有骨如斧斤,能击物坏舟”。《海错图》中的记述则颇有不同。《海错图》称其与剑鲨并不相同,剑鲨“甚恶”,而锯鲨“状虽恶而性善”,并且“肉亦可食”。同时还提到了锯鲨鼻部的锯可以悬挂在神堂,“以为厌胜之物”,即有辟邪的功能。从这些描述来看,中国古人所论及的这种“锯鲨”应即今天动物学意义上的锯鲨。这种锯鲨的分布范围包括中国的周边海域,这也是《海错图》中提到渔人曾经捕获到这种鲨鱼的原因。
![]()
锯鲨
出自故宫博物院藏《海错图》,第二册,第十开
更多精彩见
奇兽之鉴
《坤舆全图》与大航海时代的海怪陆兽
程方毅、赖毓芝 著
200幅图绘、60余部古今中外文献
严谨考据溯源400年前传教士的清奇脑回路
博物学×文化史,
还原《坤舆全图》22种海怪陆兽的真实面目
![]()
刘华杰、张劲硕、段志强诚挚推荐
全彩印刷,配语音导览,赠博物地图
点击下方音频可听《剑鱼》章语音导览⬇️
导览人:段志强(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副研究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