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国平/文图
在中国陶瓷艺术的璀璨星河中,钧瓷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独树一帜。而在当代钧瓷界,钧瓷大师李海峰以不变的匠心,让千年窑变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生动载体。从国礼‘和樽’到世博珍品,他用泥土与火焰锻造时代华章,让钧瓷从博物馆走进现代生活,向世界传递东方智慧与时代精神。
![]()
(一)国礼匠心:钧瓷里的中国表达
清晨的神垕古镇,窑火未熄。在金堂钧窑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李海峰,正专注地调整着最新作品“华夏记忆”的细节。这件即将作为国家级重要赛事的参展作品,造型别致,釉色华滋,在晨光中流转着迷人的光彩。
“每一道釉色的变化,每一处浮雕的示意,都是中国文化的无声诉说。”李海峰轻声说道,手指轻轻抚过瓷器温润的表面。
国礼创作对李海峰而言,从来都不是简单的艺术创作,它和服装设计一样,有一定的前瞻力,与时相宜,并且是一场文化的对话。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同时也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0周年,为迎接这一宏大主题,2007年年初,他设计的“和樽”问世。2008年5月,“和樽”被外交部选为中日友好外事活动礼品,随领导专机漂洋过海,成为中日友好的见证。在那一刻,他深刻意识到自己手中的泥土可以成为国家文化的使者。
![]()
“国礼钧瓷要承载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李海峰回忆道,为了完美呈现作品的内涵,他常常在窑前守候数月,只为等待那最动人的隽美之作。
“和樽”首次成为国礼,是李海峰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2010年上海世博会,金堂钧窑荣膺“外事礼品唯一指定设计制作企业”,他带领团队创作的“瑞泽四海·世博鼎、世博簋”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鼎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稳定与庄严,簋在重大庆典时用以旌表功绩和记载盛况,而钧瓷的窑变则体现着变化与创新,这正是当代中国的最好诠释。”李海峰说。为了这件国礼,他两年来曾13次易稿,33次飞赴上海,反复试验釉色配方,样品试烧累计120多天,最终让中国文化魅力和精神内涵在365件钧瓷珍品中焕发新生,向世界展现中国力量。
(二)创新之路: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型
从2010年上海世博会、海合会、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到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海合作组织比什凯克峰会、首届世界数贸大会等国家重大政治、经济、盛典活动中,李海峰大师以“以中国文化之器,传千年盛世至美”的责任担当,至今创作出了29款国礼珍瓷,1673件藏世心作。
走进金堂钧窑的展厅,仿佛步入一个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艺术世界。在这里,古老的钧瓷技艺正以全新的姿态绽放光彩。“环境艺术钧瓷背景墙”将千年窑变之美融入现代建筑空间;“礼奉盛世”“丰功茂德”“龙祥凤瑞”系列作品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吉祥如意”“美好”“君子四品”茶具让传统工艺走进日常生活;“丝路·瓷语”系列用陶瓷语言讲述着新时代的“一带一路”故事。
![]()
“钧瓷不能只活在博物馆的展柜里。”李海峰坚定地说。2017年,他带领团队首创中国环境艺术钧瓷手工砖,这一突破让钧瓷从观赏收藏品转变为建筑装饰品。2020年,又成功研发“钧陶瓷环境艺术背景墙”,为钧瓷开辟了全新的应用领域。“我们要让钧瓷从博古架上走下来,真正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李海峰说。
在釉色创新方面,李海峰同样成果斐然。他研发的“蓝花釉”深邃典雅;“黑唐新花釉”神秘高贵;“珊瑚红釉”热烈奔放;“帝王绿釉”沉稳大气。每一种新釉色都是对传统的突破与超越。“釉色是钧瓷的灵魂,创新不是要颠覆传统,而是让传统在新的时代焕发光彩。”李海峰解释道。
(三)文化使者:钧瓷外交的使命担当
作为钧瓷烧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李海峰深知自己肩负的文化使命。他的作品“永泰鼎”“名扬四海”被莫斯科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永久收藏;天地人系列“礼奉盛世”“丰功茂德”“龙祥凤瑞”系列作品被巴基斯坦军事博物馆永久收藏;“如愿”被景德镇陶瓷大学博物馆收藏;“丝路·瓷语”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长寿壶”被俄罗斯叶利钦博物馆收藏;“文承舞跃”被河南钧瓷博物馆收藏……
![]()
每次看到自己的作品被珍藏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或被国际政要、友人收藏,李海峰都会想起那些难忘的国际文化交流经历。
在几次外交活动中,一位外国政要捧着“和樽”爱不释手,感叹道:“这不仅仅是一件瓷器,更是一个古老文明的智慧结晶。”;另一位外国政要捧着“坤德尊”时,盛赞:“窒息之美”,这样的时刻让李海峰更加坚定了用钧瓷传递中国文化的信念。
2011年,李海峰创作的“四季如意”被选为外交礼品,赠予海合会秘书长扎耶尼。这件作品以浮雕“春夏秋冬”喻四季为题材,将中国传统节气文化与钧瓷工艺完美结合。
“通过钧瓷,我们不仅展示技艺,更传递着中国人对自然、对生活的理解与热爱。”李海峰说。在他看来,每一件走出国门的钧瓷作品,都是一位无声的文化使者,用泥土与火焰的语言讲述着中国故事。
(四)薪火相传:钧瓷艺术的未来之路
站在钧瓷艺术发展的新起点,李海峰对未来有着深刻的思考。在位于神垕古镇的技能大师工作室里,他常常与年轻匠人们促膝长谈,分享自己三十年来的创作心得。
“传承不是简单的技艺复制,而是要让传统在新的时代焕发生机。”李海峰语重心长地说。
为了培养新一代钧瓷人才,李海峰建立了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构建了“器以致用”生活陶瓷美学的“文化创意理论”和“中和设计法则”,担任平顶山学院陶瓷学院硕士生导师,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他出版的《钧瓷典》等专著,为行业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支撑。“我们要培养的是既懂传统技艺,又具备创新思维的综合型人才。”李海峰说。
![]()
对于钧瓷艺术的未来发展,李海峰提出了“三个融合”的理念: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艺术价值与实用功能的融合、中国文化与世界审美的融合。
最近,他正在筹划“钧瓷与世界”的艺术创作命题研究。“钧瓷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我们要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让钧瓷成为文明互鉴的桥梁。”展望未来,李海峰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五)瓷路心语:泥土中的家国情怀
傍晚时分,笔者有幸与李海峰漫步在神垕古镇的老窑址间。夕阳的余晖洒在斑驳的窑壁上,为这个千年瓷都镀上一层金色的光辉。“你看这些老窑,”李海峰指着历经沧桑的古窑说,“它们见证了多少代匠人的坚守与追求。”
谈及创作初心,李海峰的语气变得深沉:“每当我揉捏手中的泥土时,都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连接。这不仅仅是手艺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他弯腰拾起一块瓷片,在夕阳下细细端详:“钧瓷的美,在于它的不完美。就像人生一样,正是那些意想不到的窑变,造就了独一无二的艺术。”
![]()
“三十年前,我刚开始学艺时,金堂钧窑的创始人,也就是我的老父亲李金堂告诉我:‘做瓷如做人,要经得起1300度高温的考验。'”李海峰回忆道,“现在我才真正明白,钧瓷创作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修行。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领悟泥土与火焰的奥秘。”
临别时,李海峰带笔者参观了他最新创作的一批作品。在柔和的灯光下,那些凝聚着匠人心血的钧瓷作品散发着温润的光泽。“这些作品最终都会走向世界各地,”他说,“它们就像中国的文化使者,用无声的语言讲述着东方的智慧与美学。”
后记:永恒的魅力
从神垕古镇到世界舞台,李海峰用三十年的坚守与创新,谱写了一曲钧瓷艺术的华彩乐章。他的国礼作品不仅是一件件艺术珍品,更是中国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正如他所说:“钧瓷的魅力在于它既能承载历史,又能对话时代。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份魅力永远鲜活。”
在文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李海峰和他的钧瓷艺术,正以独特的语言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明的永恒魅力。这种魅力,源于传统的深厚积淀,更来自创新的时代活力。当我们凝视那些流转着瑰丽釉色的钧瓷作品时,看到的不仅是一件件精美的瓷器,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密码。
泥土与火焰的千年之约,在李海峰的匠心独运中焕发新生;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在他的艺术创作中得到升华。这或许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在坚守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让古老的钧瓷艺术永远保持青春的活力。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