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绍兴鲁迅纪念馆的一面“网红打卡墙”火了,但火的不是赞美,而是争议。墙上画的是鲁迅夹着一支烟的样子,不少游客跑去学着摆动作,甚至有人真的掏出烟和打火机拍照留念。
听上去挺接地气的吧?可偏偏有人看不惯。
一位姓孙的女士,在社交平台上直言“这不合适”,还在 8 月 22 日正式投诉到“浙里办”。她的理由是:这幅画去掉了鲁迅原本在家里抽烟的背景,看上去像是在公共场所“带头抽烟”,容易误导别人。简单说,就是担心有人因为这个画面觉得“在公共场所抽烟也没啥大不了”。
当地文旅部门的回复也很“官方”,意思是这事儿不归他们管,让她直接找绍兴市文旅集团。
但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孙女士可是控烟志愿者,对公共场所禁烟话题一直很敏感。她甚至还去查了鲁迅的老照片,发现原图里鲁迅确实是在书房里抽烟,而且烟雾没墙画那么大。她认为墙画有“二次加工”,把室内场景搬到户外,导致容易产生误解。所以,她再次发起投诉。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一句:鲁迅抽烟,几乎成了很多人对他的“固定印象”。前段时间还有茶饮品牌借这个梗,推出“烟腔乌龙”联名奶茶,广告语是“老烟腔,新青年”。这事儿当时也让不少人吐槽,说拿鲁迅抽烟做噱头太肤浅,甚至有点消解鲁迅的精神价值。
而如今,这面“鲁迅夹烟”墙画又成了舆论漩涡。有人觉得“经典形象不用上纲上线”,一张画不会真教坏谁;但也有人提醒,真正的问题不是墙画,而是游客跑去点烟打卡,这才可能给公共环境带来隐患。
其实大家争论的核心不是“鲁迅抽不抽烟”,而是纪念馆在传播鲁迅形象时,应该传递什么样的价值。鲁迅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早已不只是文学家的身份,他的形象被年轻人拿来玩梗、拍照、做周边,这说明他依然有影响力。可问题在于——这种“网红化”的方式,是不是有点轻佻?
我们这一代人,很多人都在努力戒烟、反对二手烟。如果纪念馆的墙画真的让人觉得“在外面抽烟挺酷”,那确实容易跑偏。但另一方面,把鲁迅完全去“无烟化”,是不是又有点过度?毕竟他就是一个真实的人,不是完美的塑像。
所以与其一味投诉,不如让纪念馆给墙画加点说明,比如写上“鲁迅在书房里写作时常常抽烟,但烟瘾也影响了他的健康”,既保留历史真实,又能起到提醒作用,这样可能比单纯换掉画更有效。
一句话总结:鲁迅夹烟,本不该只剩下烟,更应该让大家记住的是他留下的思想火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