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今年,通辽市科尔沁区以产业赋能为核心,以“庭院经济+规模养殖”双轮驱动,激活了发展内生动力,绘就了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生动图景。
走进敖力布皋镇东喜伯营子村村民孙桂玲家的小院,一片绿意盎然映入眼帘,孙桂玲正忙碌地侍弄着院里的北京菊。孙桂玲说:“空闲的时候,我就侍弄一下,浇水,施肥,也没有太累的活。”
在东喜伯营子村,像孙桂玲这样在自家庭院种植北京菊的还有很多户,这要得益于敖力布皋镇政府瞄准了该村房前屋后的“闲置资源”,引导村民们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镇里多次组织村两委和农户前往海天制药有限公司调研学习北京菊种植先进经验和相关技术,让“方寸庭院”变成了“致富天地”。
敖力布皋镇东喜伯营子村党支部书记郭振友说:“今年有18户百姓,种植13亩地,现在看起来长势还挺好的,10月份左右,就能把菊花整个摘下来卖到海天药业。”
据了解,每亩地种植北京菊4000余株,预计秋季可亩产3000斤左右。按照2024年北京菊收购价每斤2.4元来算,村民们可以获得一笔可观的经济收益。
东喜伯营子村作为庭院经济试点村,目前种植户家里的北京菊都结满了花骨朵,含苞待放……郭振友看着一个个即将丰收的小庭院,盘算起了明年的发展计划。“要是收成好的情况下,我们明年能发展到80户,50亩地左右。”郭振友说。
东喜伯营子村的庭院经济“遍地开花”,东那力嘎村的淼新牧业有限公司肉牛养殖场则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杨明是养殖场的一名工人,中午十一点半他准时到达养殖场,准备下午的工作。“每天喂两次牛,挺轻松的,在家附近干活真挺好,一个月能挣6000块钱。”杨明说。
养殖场不仅带动了村民们在家门口就业,并且促进了村里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持续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实现了“产业兴村、家门口致富”的新局面。
淼新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邵宏民介绍:“预计每头牛最少能挣6000块钱,咱们每年的收益资金应该能达到10多万块钱。咱们用的草全是附近村屯老百姓的秸秆,每年用草就得用到40万块钱。”
庭院经济“点上出彩”,养牛产业“面上开花”。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敖力布皋镇通过“微经济”与“大产业”协同发力,不仅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更让乡村环境美了起来。下一步,敖力布皋镇将继续扩大庭院经济规模,延伸肉牛产业链,发展多种特色产业,让更多村民共享红利,让乡村振兴的路子越走越宽。
敖力布皋镇政府副镇长盛致同说:“我们一方面夯实基础保障,包括金融,小额信贷等等这些基础政策一定要落实到位。第二个重点要放在加强动态调整方面。第三,在推动产业升级上,在现有这个肉牛养殖基地和庭院经济基础上,继续发展肉羊养殖社和农机合作社。”
当传统农业智慧遇见现代产业思维,方寸之地也能长出致富希望,肉牛养殖也能实现共同富裕。随着“一庭一院皆风景、一村一业总关情”的画卷徐徐展开,敖力布皋这片热土正在持续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张思敏、张立法)
来源:科尔沁区委宣传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