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考古记录显示,中华大地上文明不断,可偏偏有一段,整整1500年的空白。
这段史前真空,被称作“黑洞期”。
没有文字,没有王朝,只有断裂的骨头和烧焦的地层。
骨头断裂的地方,才叫历史开始
提到中华五千年,很多人都把起点放在黄帝或大禹,问题在于,这些人物全在神话里。往前查不到人名,往后也接不上王朝。
传说有传说的体系,史书有史书的边界。可中间断了。
大概在公元前2000年到前500年之间,留下的是一段说不清的1500年。
这段时间里,不止文献空白,考古也缺一整截。河南、山西、陕西一带,曾经连续不断的陶器、墓葬、城址突然中断。
挖掘层层下去,到了那段时间,只剩焦黑土层和碎裂人骨。
像断档了,又像灾后被清空,最早是学者李伯谦提出,“史前文化断层”,考古圈则叫它“文化黑洞期”。
问题不只在“没文字”,这段时间的遗址,暴力痕迹突然增多,平民墓葬急剧减少,贵族墓室没了踪影。
比如马家窑文化后期,在甘青一带本是陶器密集出土区。
到公元前2000年前后,陶片断层,很多原始聚落被掩埋,甚至找不到明显搬迁痕迹。
像是人突然不见了。
河南渑池仰韶遗址,有一处地层上,考古队发现了30具人骨,全都集中在一处烧毁的房基里。姿势混乱,骨骼断裂,头骨大多破损。
更像屠杀,这些人被火焚烧,被硬物砸碎,死状极其惨烈。
不是一村,是一片,从陕西咸阳、河南三门峡、山西垣曲,再到甘肃通渭,多处旧石器晚期遗址都有类似集中性暴力痕迹。
人骨堆、石矛穿骨、颅骨裂纹、屈膝倒卧,全都堆在公元前1800年前后。
这不是战争层的遗址,不是王城攻防留下的,而是村落、谷地、河边。
没有文字解释,也没人活下来讲。唯一能说明的,就是这些人同时死,并且死于非命。
没有国家,只有刀子和火
考古的东西没法讲故事,得看痕迹。
河南偃师黄河古道边,有一个叫“二里头”的遗址,传说是夏朝遗址,考古下挖,发现了一大片无结构的灰坑,里头埋着混乱骨头和破损陶片。
灰坑是干什么的?有人说是垃圾坑,有人说是火葬场,骨头有刀砍痕迹,有炙烧焦点,皮肤组织不见了,连孩子的也在里头。
这些骨头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900年到前1700年之间,正是文明该“起飞”的阶段。
而现场一片荒凉。
云南施甸,滇西山区,在海拔2000米的坡地,发现一个人骨坑。
男女人骨混杂,最小3岁,最大五六十,骨头无序,肩胛骨、肋骨、牙齿彼此交叠。
被破坏过,堆得很急,旁边没有住房残迹,也没有村落痕迹,像是逃难途中被堵截,又或者是劫掠后集体抛弃。
内蒙古通辽,有一块石板上发现两道深深划痕。
放大看,是原始弓弩的投射切线,长度超过18厘米,石板底下,藏着一具被砍断双腿的尸体。
西北高原、黄土塬、南方丘陵,很多地方都发现同一时期类似“遗体坑”,一批又一批人群,从不同方向聚集、碰撞、消亡。
这些地方都没文字,没青铜器,连标准陶器都不多,考古专家称它们为“文化边缘地带”。
也就是那些被核心地区排斥、压迫、驱逐的人群所留下的痕迹。
他们不建城,不立碑,不写字,只留下自己的骨头。
三千年前的神话说“共工怒触不周山”“鲧盗息壤”“蚩尤作兵”,是那一段黑洞中的记忆碎片。
逃到山里、河边、岩洞,活下来的写不出字,死掉的只剩骨头。
考古的工具越来越多,激光雷达、CT扫描、同位素分析,一点点还原那个看不见的时代。
黑洞不在天上,在地里。埋的是人,也埋的是文明断裂带。
不是神话,是人类断粮、内斗、迁徙的记录
说“黑洞”不是没有原因,考古学家把中国早期文化发展按层划,仰韶之后是龙山,再往下是夏,龙山到夏之间,大面积断层。
山东龙山文化曾辉煌一时,黑陶发达,聚落分布密集。
可到了龙山晚期,很多核心遗址突然消失,断代的速度非常快。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原本是黄河上游,最重要的“王级聚落”,有星象台、祭祀台、大型宫殿基址。
到了公元前1900年,一夜之间被废弃。
考古层里有火烧灰,还有大量猪骨和狗骨散落在屋基边角,不祭祀,不装饰,是“吃了就扔”。
人骨也在附近找到,却是乱躺着,这说明什么?说明是崩溃。
中国旧石器晚期到青铜文明之间,最难理解的一点,是有记录的文明消失了,没留下任何文字过渡。
很多人以为“文字诞生”是一夜之间的事,其实不对。
刻符、计数、族徽、陶文,是要逐步积累,中断了,就等于从零开始。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也出现类似情况,晚期文化层出现急剧收缩,聚落外迁,人群结构突变,骨骼测量数据显示,新一代居民身高明显低于上一代。
还有一次关键的考古,是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地下发现一段粘土层中,夹杂大量黑色炭屑、干裂的谷壳、灼烧的兽骨。
专家说,这是“谷仓焚毁+牲畜弃置”的合层。
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灾荒爆发,谷仓被抢,牲畜被宰,吃完一走了之。
那段时间内,中国境内各大文化带基本陷入断裂,只有黄河中游部分区域,保存了弱稳定结构。
谁留下来了,谁写了“夏”,写了“禹”,写了“夷羿共工”,可他们周围的邻居,已经死光了。
这些神话里,说谁治水,说谁造兵,说谁触山翻海,其实是对“生存者”的记忆加工。
他们活下来了,也写下来了,但他们经历了人吃人,地烧地,水漫村,骨头当武器的年代。
没人会记住逃跑中的细节,神话只讲英雄,考古才讲死人。
真实的“神”来自尸骨下的焦土
有一批学者,试图把神话和考古接起来,因为发现那些“天塌地陷”的故事,太像人类在极限生存时的集体记忆。
大禹治水,记录了大洪水与人类迁徙的真实路径。
在华北、华东、华南同时期地层中,都有一层非常明显的“高水浸泡层”,地质年代集中在距今约3700年前后。
这段时间,正好落在“黑洞期”的尾端。
青藏高原南麓冰芯记录显示,那几年高原降水异常,黄河中下游多地同时暴发泛滥,河套塌陷,渭河冲击面扩大。
考古数据显示,那几年人口向东南迁徙,带走了工具、种子和记忆。
留下的,是被洪水洗过的空地和尸体坑。
“共工触不周山”,很可能不是一人撞山,而是洪水冲垮山谷,滑坡淹村。
“夸父逐日”也不是追太阳,而是热浪灾年,人群向西北迁徙的路线传说。
这些“神话”,背后全是尸骨与灾难。
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多地洞穴中,出现了大量旧石器晚期人类活动遗迹,多为逃入山中、火塘自供、无序埋葬。
他们来自哪里,没人知道,为何定居,谁也不说。
可他们的遗物,与龙山、仰韶文化晚期极度相似,说明那是一次“带文化逃命”的大迁徙。
只有遗址里烧焦的地板,斜断的门框,杂乱的陶片,才能说明:五千年文明,真的断过,真的杀过,真的埋过。
神话只是余音,考古才是石头上的笔。
别小看这个黑,它不是文献漏掉的东西,是人类留下来的真正空白。
谁填得上,谁就能写文明。
参考资料
1. 李伯谦主编,《中国文明起源探索》,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2. 《陶寺遗址发掘报告(1978–201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20年出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