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4月17日,清朝代表李鸿章在《马关条约》上签字画押。面对丧权辱国的条约,年轻的光绪皇帝并不愿意接受,想要“毁约再战”,为此他向一些重臣发去电报,询问他们对此事的态度。此时一位身在前线的将领,向光绪帝献上良策,如果能被采纳的话,是可以逆转战局的。那么这个人到底是谁,他的良策又是什么?
一、湘军宿将
此人就是后期湘军的统帅刘坤一!道光十年(1830年),刘坤一出生于湖南新宁,年轻时的他本想通过科举入仕,但却屡次受挫。同样是科举落第的洪秀全,在客观上为刘坤一提供了“平步青云”的机会。咸丰五年(1855年),刘坤一参加了湘军的另一支系“楚勇”,因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官职不断得到提升。
经过十余年的征战,到同治四年(1865年)的时候,这位昔日受挫于科场的廪生,已经摇身一变,在三十六岁这年成为朝廷的封疆大吏,出任江西巡抚之职。此后,刘坤一又历任两广总督、两江总督,积极推动洋务运动,并成为后期湘军的统帅。甲午战争爆发后,清军在辽东、辽南等地不断战败,光绪帝想到了刘坤一。
二、主持军务
虽然光绪帝任命刘坤一为钦差大臣,“关内外防剿各军均归节制”,但实际上刘坤一面临着非常复杂的局面。当时清军在前线虽然有七八万人,但这些军队的系统十分复杂,不仅有湘军,还有淮军、毅军、练军以及关外八旗的部分军队。刘坤一真正能够掌控的大概只有临时杂凑、缺乏武器、训练不足的湘军。
刘坤一刚刚抵达山海关不久,就传来了第五次反攻海城失败的消息。接着,日军发起了进攻,很快就占领了牛庄、营口、田庄台等地,而清军全线溃退。刘坤一也无可奈何,只能组织军队进行防御。《马关条约》签订后,不甘屈辱的光绪帝询问刘坤一的态度。此时的刘坤一提出了一项能够改变战局的良策!
三、持久作战
刘坤一认为“宜战不宜和”,他详细分析了中日双方的情况,关外诸军是能够守住辽、沈的,而京津地区也已经布置重兵,日军“纵或登陆,究属孤军”。为此,刘坤一认为 “在我只须坚忍苦战,否则深沟高垒,严为守御”,“倭奴悬师远斗,何能久留?”即使再打上两年,“需饷不过数千万,较赔款尚不及半”。
刘坤一最后总结道,“持久二字实为现在制倭要著”。说也凑巧,数十年后,另一位湖南人写下《论持久战》一文,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刘坤一的“持久作战”虽然是良策,但却不为慈禧太后所接受。在她的压力下,光绪帝被迫同意换约。之后,列强接踵而来,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和平不是靠花钱、割地换来的,即使付出再大的牺牲,也要赢得最后的胜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