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不能让孩子太快乐了,尤其是那种消费型的快乐。比如给孩子看电子产品,带孩子去游乐场,带孩子去旅游,说是这种方式会让孩子多巴胺上瘾,让孩子的快乐阈值升高,将来影响孩子的专注力,然后让孩子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甚至影响学习。这种话居然有人信,今天我就来给大家拨乱反正一下。
先说多巴胺的问题。首先什么是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种激素,但它不是快乐激素,它不能让人产生快乐、愉悦,它是一种期待激素。
我来举个例子,比如说我答应我的孩子,明天要给你吃一块大大的巧克力。孩子很高兴,晚上睡不着觉,白天直到吃巧克力之前都非常开心,非常期待。这个时候他的多巴胺会大量分泌。但是直到他把巧克力拿到手吃到嘴里那一刻,多巴胺的水平会大幅度降低,所以说多巴胺并不能让孩子产生快乐。
那多巴胺对于孩子来说有什么好处呢?首先第一个,适度的多巴胺是可以促进孩子专注力的发展的,而且还能够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但是大家注意我的用词,我说的是适度的。那如果不适度会怎么样呢?
过度的多巴胺刺激就有可能会像前面所说的,会让孩子对这种强刺激上瘾,然后他多巴胺的耐受程度会更高,对低于这个水平的刺激就会没有那么大的反应。但是我想告诉大家,不要二极管思维,这个东西要适度,并不是杜绝。
下一个咱们来说快乐的阈值的问题。他们说,如果让孩子太快乐了,快乐的阈值就会升高,以后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会影响孩子的专注力。这个我觉得更是无稽之谈。如果说这个说法成立的话,那穷人的孩子,那些留守儿童,他们没有条件去游乐场,没有条件去旅游,甚至没有条件玩电子产品,他们的快乐阈值一定很低,所以他们的专注力也好,求知欲也好,一定很高吗?不一定吧。
我觉得我们不要纠结于快乐阈值的高与低,我们要去拓宽孩子对快乐的认知,我觉得这个才是正解,让孩子去多体验、多感受。
我觉得这些说法有一个特别让我反对的地方,就是他们默认天然地把学习和快乐这两件事放在对立的位置,认为学习就不能快乐,快乐就不能学习。我不这么觉得,我更加觉得我们家长应该想方设法把快乐和学习这两件事儿统一起来,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我一边快乐,也可以一边学习。我在快乐的同时,也可以学习很好,也可以学习很努力,这就是我们家长应该做的,而不是非此即彼,二极管思维——要快乐就不能学习,要学习就不能快乐。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