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年头真的流行投诉。
早几天,“鲁迅夹烟”就被一个女人投诉了。
千真万确,不是笑话。
话说,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有一面网红打卡墙,墙面上有一幅画,名曰“鲁迅夹烟”,就是鲁迅手里夹着香烟,很深沉,也很潇洒。
![]()
没想到,一个女游客看不下去了,直接来了个投诉。
她认为,“鲁迅夹烟”会误导青少年,对青少年的行为规范有不良影响。
呵呵,哈哈,嘿嘿。
她另外的理由是:该画墙的原画是鲁迅在自己家里抽烟,墙画去掉了背景,有引导人室外聚集抽烟危害他人健康的风险,有误导之嫌......云云。
更过分的是,她竟然要求对墙画进行更换。
你算老几呀?
鲁迅是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美术家、书法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烟不离手,是鲁迅最日常的“工作状态”。
许广平在《欣慰的纪念》中写道:“鲁迅先生的烟瘾很大,工作时总是烟不离手。”
《藤野先生》里那句“每当夜间疲倦,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言外之意,手里大概率有烟。
1933年拍的那张经典肖像:长衫、短发、指间一支烟......成了几代人对“民族魂”的第一印象。
萧红回忆鲁迅,“他躺在藤椅上,烟蒂已经烧到了指头,他才猛然一抖”。这是鲁迅在“熬自己的肉、熬自己的血”。
烟虽然有害健康,但也是鲁迅“直面惨淡人生”的燃料。
假如,把烟从鲁迅手里抠掉,也就抠掉了“敢于正视淋漓鲜血”的那份象征。
鲁迅手中的香烟,与其说是吸烟行为,不如说是他艰难思索、不断探索的精神状态的视觉象征。如果将这一元素从鲁迅形象中剥离,无异于对历史人物进行片面化的净化处理。
因此,这面景墙的原型创作者版画家李以泰曾这样解释创作理念:“手中的香烟不仅是鲁迅的习惯,更是他思考状态的外化”。
鲁迅故里景区位于鲁迅中路241号,是鲁迅诞生和青少年时期生活过的故土。一些游客来到这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这面墙下点燃打火机或者拿出一根香烟,拍一张“给先生点烟”的打卡照。
![]()
但是,鲁迅的一支烟,竟然让一个女游客如此“神经” 。
真正该掐灭的,不是鲁迅指间早已成灰的烟,而是动辄举报的邪火。
我想,着个女游客,还是好好读点历史,读点鲁迅吧!
绍兴市文旅局也不会惯着这种“好事之人”。
8月25日,绍兴市文旅局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这是历史的客观现实,而且也是绍兴鲁迅故里旅游的一张名片,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投诉盲目更换“鲁迅夹烟”画墙。
好,不能惯住她。
绍兴市文旅局,做得好。
6月份,壶口瀑布景区里等的一头公驴,由于不可控的生理原因,敏感部位突然发生重大的物理放大现象,一女游客认为“污染”了游人视线,就把驴给投诉了。
景区接到投诉,立即“整改”,给公驴敏感部被套上了一个粗大的波纹管,被网友调侃为“大裤衩”……
壶口景区也太敏感了吧?
壶口应学学绍兴,天塌不下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