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寻历史脉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日,“寻古径探红途、传薪火启新程”社会实践队踏上征程,先后走进潍坊市临朐县博物馆与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开展了一场沉浸式的青铜器文化探索之旅。
在临朐县博物馆,队员们被馆内丰富的佛教造像所震撼。这批造像以明道寺舍利塔地宫出土的为主,时间跨度从北魏至隋代,题材多样、雕刻精美,有着鲜明的时代与地域特色。
![]()
图为临朐县博物馆门口。白冰 刘芮孜 供图
队员白冰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临朐佛教造像纪年铭刻较多,最早的纪年为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 ,最晚是隋大业三年(607),这对大青州地区佛像排年纪序有着重要价值。在材质上,除了常见的石灰岩,还有产自沂山本地的滑石质地造像,虽多为小型且雕刻粗糙,但反映出当时下层民众的信仰与布施行为。一尊北魏正光元年的背光式石雕佛菩萨三尊像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这尊青绿色滑石质造像,主尊着北魏晚期传统的褒衣博带装,跣足立于长方形台座上,左右胁侍菩萨身形瘦小,帔帛于身后系大蝴蝶结,造型在古青州地区造像中十分罕见。大家围在展柜前,仔细观察造像的细节,讨论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看到这些造像,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古代佛教文化的兴盛和古人对信仰的虔诚。”队员白冰感叹道。
![]()
图为队员白冰站在展品面前。白冰 刘芮孜 供图
![]()
图为临朐县博物馆展品。白冰 刘芮孜 供图
离开临朐县博物馆,实践队前往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这里除了闻名遐迩的竹简,青铜器展厅同样引人注目。馆内青铜器种类丰富,有礼器、兵器、生活用具等,每一件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队员们在青铜器前驻足,通过阅读展牌介绍、相互交流讨论,了解青铜器的用途、制作工艺以及所反映的社会制度和文化风貌。比如,看到一件造型精美的青铜鼎,大家探讨起鼎在古代祭祀和礼仪活动中的重要地位;面对锋利的青铜戈,又联想到古代战争的场景。
![]()
图为队员刘芮孜站在展品面前。白冰 刘芮孜 供图
![]()
图为队员刘芮孜站在展品面前。白冰 刘芮孜 供图
![]()
图为队员刘芮孜站在展品面前。白冰 刘芮孜 供图
此次博物馆实践活动,队员刘芮孜在没有讲解员的情况下,通过自主学习、小组探究的方式,深入了解了佛教造像艺术和青铜器文化,感受到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实践队队长表示:“这次经历让我们收获颇丰,接下来我们会整理研学成果,通过多种形式分享给更多人,让大家一起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