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人被斩,其实背后真正被斩的,不是他,而是另一个更隐蔽的力量?街亭之败,很多人只看到了马谡自负轻敌,却忽略了有人在暗中操纵这一切。
马谡只是替罪羊,诸葛亮才是背后真正的“靠山”——你没看错,是诸葛亮自己。
清晨薄雾弥漫,溪水潺潺。马谡在将帐里来回踱步,心里还在反复推敲“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这句话。
诸葛亮曾赞他:“马谡才高八斗,言谈举止尽显睿智。”可谁能想到,这句话后来成了他最致命的标记。
问题来了:诸葛亮为何非得让马谡上街亭?他明知道马谡书生气十足,却硬把他扔到需要硬碰硬的战场。
诸葛亮借着“考验”之名,将一个缺乏实战经验的文臣推到前线,是巧妙用兵,还是别有所图?
其实,诸葛亮有意借机震慑荆州豪族。马谡一出身荆州派系,人脉广、根基深。
有人担心他若战功显赫,回去后会和诸葛亮分庭抗礼。诸葛亮深知,自己要巩固独揽朝政的地位,必须让荆州士族明白:我说你上,你就得上;我说你死,你就得死。
马谡不过成了最合适的棋子。
于是,马谡带着战书赶到街亭,迎面便是高山险势。他听说诸葛亮吩咐“当道下寨”,却心想,“居高临下”才是兵家至理。
副将王平屡次劝他:“丞相军令不可违,山上无水,难以久守。”马谡却挥手不听:“守高则胜算在握。”
这番话听来英气逼人,却是“纸上谈兵”的名言。
魏军张郃不动声色,带着数万精兵环山布阵,仿佛静待收割。蜀军一旦缺水,士气顿时土崩瓦解。
张郃根本没出急攻,一声号令,口哨声中,士卒搬来木桶截断溪水,只把围而不攻的计策做到极致。马谡见山下粮草源源不断,却自己山上断水,一时间懊悔交加,可惜回天乏力。
乱军中,王平率三千人夜遁,踏着月色冲出重围,一边跑一边高呼:“丞相军令虽刚,但马将军用人不当,当由我等殿后守护朝纲!”这一幕被暗探记录下来,迅速传回成都。
那晚,诸葛亮独坐灯下,手抚羽扇,沉默良久。他早已预料到街亭会沦陷,也早在朝中布下了后手。
次日,朝堂之上,他宣布:“违命失守者,斩!”全场一片肃杀。
马谡被带上斩台,只剩淡然。有人痛哭:“马将军明知不可为,却为何执迷?”马谡回首看了看观刑的众人,摇头苦笑:“我不过是戳破了一个秘密。”
到底是什么秘密?诸葛亮正借此机会收紧手中权力。
街亭之败,让荆州派系的核心人物哑口无言,所有质疑诸葛亮用人之术的声音一并被镇压。藉此震慑,谁还敢在朝中抬头?
谁还敢在军中自立门户?
处死马谡后,诸葛亮自降三级,以表“用人有失”,可谁会相信这只是自我惩罚?他说“我亦有责”,却不提当初力推此人上阵的决策。
诸葛亮更趁机提拔王平、蒋琬等人,改组蜀汉军政班子。王平从参军一路升任大都督,牢牢站稳脚跟,成了诸葛亮最得力的左右手。
街亭之战的惨败,成了蜀汉北伐战略的重大转折。诸葛亮开始强调后勤保障、实战演练和军令纪律,再也不轻易启用文臣充任主将。
他修筑五丈原,杜绝了无水高地;训练无当飞军,提升了机动作战能力;注重情报和地形分析,避免重蹈覆辙。
可这场“盛大教训”也让人看清了诸葛亮的权谋本色:他利用马谡的才学名声,将其推至刀山火海;当他顺利完成震慑荆州派系的目的后,毫不犹豫地抽掉了这颗“定时炸弹”。马谡只是替罪羊,真正要铲除的,是那个能在荆州坐大的人。
那么,诸葛亮自己也算背后最大的受益者吗?答案显而易见。
他以铁腕手段震慑异己,以马谡之死向朝野昭示:蜀汉天下,唯我独尊。可想而知,街亭之败背后,比失败本身更值得关注的是诸葛亮那一手惊世“杀招”。
大浪淘沙,才能见金。街亭之战给后世留下了无数反思:是人才选拔出了问题,还是权力博弈的暗潮更深?
或许正是这些阴影,构成了三国争霸中最冷峻的一面。
信息来源: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资治通鉴·卷六十六;
蜀汉军事史研究;三国军事战略分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