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财富并不是指一些文化艺术的东西,是一种更深层的力量,一种能让你在人生中真正实现“反脆弱”的力量。精神财富丰富的人,困难不会击垮你,成功也不会让你得意忘形。你能一直坚定地往前走,追求进步,感觉自己的人生充满意义,你拥有深层次的幸福感。怎么才能拥有这样的精神财富呢?精神财富最核心的支柱是“个人使命”。也可以叫目的,原词是purpose。但“使命”可能更贴合它想表达的意思。
你需要给自己设定一个明确的个人使命,它必须是长期的,能够指导你的重大决策,能让你的日常行为与之保持一致。一个医生的个人使命可能是让更多的人摆脱疾病的痛苦,一个工程师的个人使命可能是用技术解决现实问题,一个社工的个人使命可能是帮助弱势群体获得更好的生活。作者说,他的个人使命就是通过写作、创业、人际交往为世界带来正面的连锁反应。你可能觉得这样的使命有点空泛,不好设定。没关系。有一个立即可以上手的方法,其实就是那句:发大愿,迈小步。当然这不是书里的原话,是提炼的。
发大愿,迈小步。可以很具体。比如一个媒体人,立志要连续十年,每天在公众号发60秒语音;一个公众人物,立志要做20年跨年演讲;一个历史博主,立志要讲完从公元1000年到1912年每一年的故事。你当然会联想到一个人,但这只是许多例子中的一个。你也可以立志写一百篇读书笔记,在朋友圈连续发一千天的“今日书摘”,记一万天的“感恩日记”或“成功日记”,或者是在个人社交媒体账号上连续100个月发自己专业领域的“观察月报”,当然也可以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长期目标,比如十年里出三本书,用十年走遍世界,等等。
这样的“发大愿”,看起来很辛苦。但其实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它是一种“精神捷径”。因为你发完大愿,接下来每迈的一个小步,都有了方向,都有了坐标。即使这个使命跟你的主业没关系,也无妨。它的核心,就是你与某个超越自己的、更宏大的事物建立的联系。你不只是想要安安分分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你还有一个远大的愿景。无论那个愿景是什么,这种联系都是你独有的。
甚至你会因此突然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身份标签:“一个正努力写一百篇读书笔记的小A”“一个要在十年里出三本书的小B”“一个要在十年走遍世界的小C”,等等。所以这个使命就为你塑造了一个身份认同。因为这个使命的存在,你随时都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站在哪里、要去往何方。并且,个人使命能让你更好地使用这本书里说的那个重要工具“人生剃刀”。人生剃刀的意思是你要有个不可谈判的“核心原则”作为你平时做选择的最高优先级。比如,网飞CEO兰道夫的人生剃刀是每周二下午五点,不管发生什么事,都要准时下班,因为要和妻子共进晚餐。
而你的个人使命,也可以帮你定义自己的“人生剃刀”。比如每年的5月份,是你固定的“环游世界”时段,每周日的下午,是你雷打不动的“读书时间”“写作时间”,等等,你可以用这些给自己划定结界,拒绝掉一些干扰你的事情。你会拥有一种“一为约束,万事不入”的气势。再有,个人使命不仅能在精神上给人支撑,在身体健康方面也有实际的益处。有项针对7000多名美国人的研究发现,50岁以后,那些使命感、目标感强烈的人,死亡风险明显低于缺乏目标感的人。另一项关于老年人的研究显示,那些拥有清晰人生使命、目标的人,比缺乏这些的人平均多活七年,而且生活品质更高。
这些发现其实很好理解。有明确使命的人,肯定更想继续活下去——他们生存的意愿更强烈,自然也就有更多理由活得更久。尼采说过:“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几乎能够承受任何生活方式。”那么,如何找到自己的使命呢?一个实用的模型,从两个角度帮你寻找使命——一个是你是否擅长,另一个是这件事是给你补充能量,还是消耗你的能量。
如果做某件事让你感到愉快、有活力、有成就感,那它就是在给你补充能量;相反,如果做这件事总让你感到疲惫不堪,那它就是在消耗你的能量。既擅长,又能补充能量的事情,再乘以一个长期的视野,就可以是你的人生使命。
在践行这个人生使命的道路上,你会拥有我们前面说的,能让你在人生中真正实现“反脆弱”的力量。因为你能真正实现曼德拉那句话:“我没有失败过,要么赢得胜利,要么学到东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