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风掠过渭北旱塬,在连片的玉米梢头掀起层层绿浪;穿过陕北滩地,在稻蟹共生的水田里泛起层层涟漪;拂过陕南梯田,在错落有致的田垄间播撒丰收气息。这美丽的图景源自一场关于土地的革命。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耕地产能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才能根基稳固、后劲十足。在陕西,随着一项项措施落地,一片片良田建成,“老把式”们欣喜地发现,种地变得更轻松了:手机一点,灌溉自动完成;无人机一飞,药肥精准撒下;收割机一开,颗粒很快归仓……
黄土“生金”、良田增效。在这场变革中,陕西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支点,重新唤醒沉睡的土地。放眼三秦大地,3000多万亩高标准农田悄然蜕变,成为旱涝保收的“稳产田”、科技赋能的“示范田”、乡村振兴的“希望田”。
盐碱“减”退 效益“加”倍塞上江南的生态逆袭
榆林市榆阳区上盐湾镇,水网纵横,稻浪千重,一派塞上江南风光。站在平整的田埂边,上盐湾镇赵家畔村村民叶成玉细细打量着眼前的风景。
谁也想不到,这片孕育着希望的土地,去年还是一片白茫茫的盐碱滩。
“以前种啥啥不成,差点就荒废了。”叶成玉说,今年3月底插秧时,他压根没想到几个月后水稻能长得这么好。
上盐湾镇地处陕北无定河流域,有种植水稻的传统,但由于地势低洼,长期以来水分蒸发强烈,土壤盐碱化比较严重,加之土壤质地偏粗,田块细碎化,闲置地越来越多。
去年,榆阳区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平整土地、开挖排碱渠、培肥地力,将2800多亩“不毛之地”改造成高产稻田。
“我们不仅要让盐碱地长出庄稼,更要让农民挣到钱。”榆阳区农田水利综合开发中心主任王惠说,去年全区改造了4850亩盐碱地,其中3000多亩种上了水稻,预计可使用20年以上。
趁着这股劲儿,叶成玉承包了500多亩水田,搞起了稻渔生态种养。“瞧这稻子已经抽穗了,亩产八九百斤不成问题。”他笑着说,“水下更热闹,我投了1500多公斤蟹苗和6万尾小龙虾,长得快着呢!”
榆阳区的实践是陕西向边际土地要产能、要效益的典范。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陕西不回避难题,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对盐碱地、沙地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综合措施进行改良。同时,推广“稻渔共生”等生态循环模式,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在提升土地产出价值的同时,改善了生态环境。
用“减法”破解瓶颈,破除土地先天限制,改变单一生产模式;以“加法”拓展价值,提升单位面积产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这片片良田,正变成集粮仓、钱仓、生态屏障于一体的聚宝盆。
从渭北旱塬到陕北盐碱滩,再到陕南陡坡地,陕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如同一套精准的“加减法”公式,在乡野田间持续解题、不断验证:“加”的是地力、科技与效益,“减”的是贫瘠、风险与低效。目前,陕西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3000万亩,这不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粮食安全根基的深度重塑。
良田沃土,藏粮于地。这场关乎土地的革命,正让陕西的每一寸耕地焕发生机,稳稳托起百姓的饭碗和未来的希望。
来源:陕西日报
编辑 秦学 校对 刘雅娇 责编 李治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