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总说被多国侵略,难道就没侵略过别人吗?”这是一位意大利网友国外问答网站Quora上的提问。
他好还补充:在中国留学的时候,我总听到他们说曾被多国侵略,这我不否认。但难道你们的历史中,就没有主动踏上别国土地的记录吗?
问题一出,仿佛触动了某种深藏于集体记忆中的开关,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
许多国人下意识的第一反应是错愕,正如一位我国网友所言:我们哪有侵略过别人?翻开史书,从头到尾不是在反击入侵者,就是在去反击的路上,每一场战争都讲究‘师出有名’,写的都是悲壮的反抗史。
这种看法,根深蒂固,是我们从小就接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构建我们民族认同的基石。
然而,越南网友的评论却扎破了这层叙事:看你们自己的史书当然看不出问题,我们的史书记载,有近千年我们的土地被划为你们的郡县。你们诗人王勃要上任的交趾,就在我们越南北部。这叫什么?
这番话迫使我们跳出固有视角。一位英国网友补充道:中国古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已揭示了你们古代的世界观。
他们眼中,没有平等的国家,只有文明的中心与边缘。所谓的开疆拓土,本质便是将“王化”推及到那些需要教化的地方。
一位老挝网友以游客视角佐证:我去过长城,导游说那是秦始皇为抵御外敌修建的。可如今,这道曾经的边境线却深藏在中国腹地。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不言而喻。
长城从边疆变为内景,这地理位置的变迁,本身就是一部沉默的扩张史诗。历史的脚步,总是在不经意间,将曾经的“远方”变成了今天的“故乡”
面对这些“灵魂拷问”,我们内部也开始反思:是否过于沉浸在“百年国耻”的受害者叙事中,而遗忘了强盛王朝的另一面?
从汉武帝的“虽远必诛”,到唐太宗的“天可汗”威名,再到明成祖亲征漠北,这些赫赫武功,在对方史书里,或许就是“入侵”。
当然,也有声音立刻反驳,认为这完全是偷换概念:我们古代的‘征伐’与西方的‘侵略’有本质区别,核心在于‘师出有名’。
朱棣出征漠北,会从史书中找到汉高祖的旧账,定义为‘复仇’雪耻。所以我们不叫侵略,叫‘收复’,收复‘自古以来’的土地。这种“收复”逻辑,是理解中国历史观的关键,它基于文化认同而非现代主权边界。
李白生于唐朝安西都护府,我们不觉其为外国人,反为盛唐文明自豪。郑和下西洋带去的是秩序与贸易,非殖民掠夺。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世界秩序。
这场网络热议,最终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它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棱镜。
或许,真正重要的不是争论“侵略”与“收复”的定义,而是理解在不同的文明体系下,人们是如何想象世界、并据此行动的
正如一位网友在讨论的最后总结道:“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也是历史的深处。读懂了自己,才能真正理解世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