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禾味业的“清仓式分红”背后,暗藏着一场家族利益、资本腾挪与品牌破局的复杂博弈。
文 |万 芙
当一家企业在营收、净利双降的困境中,毅然决然地宣布将年度归母净利润几乎全部派发给股东时,这笔高达5.13亿元的“清仓式分红”便不再仅仅是一项财务决策了。这家公司,正是以“零添加”概念起家,市值一度飙升的千禾味业。
分红公告前,千禾味业的核心产品“零添加”酱油还深陷“重金属”风波和智商税争议,品牌信任几近崩塌;紧随其后的国家新规,更直接宣判了其赖以成名的“零添加”营销标签“死刑”。
多重危机之下,千禾味业为何要如此大手笔、近乎疯狂地掏空利润?这笔分红,究竟是向市场传递“资本开支高峰已过,未来聚焦运营”的乐观信号,还是创始人家族在困境下的一场财务自救?抑或是,一场为即将到来的商业寒冬铺垫的“最后的晚餐”?
在「数智研究社」看来,这笔5亿分红的背后,暗藏着一场家族利益、资本腾挪与品牌破局的复杂博弈,值得逐一拆解。
1
大股东精妙的资本腾挪术
要理解千禾味业为何要如此“慷慨”,我们必须先审视其分红的金额与历史。根据公告,千禾味业以总股本10.25亿股为基数,每股派发现金红利0.5元(含税),共计派发现金红利5.13亿元。而其2024年的归母净利润为5.14亿元,分红比例高达99.94%,几乎将全年利润悉数分光。
这种“清仓式”分红并非没有先例,但如此高的比例却史无前例。2022年,千禾味业股利支付率为30.32%,2023年骤然升至58.12%,2024年更是直接冲到99.94%的峰值。这种陡峭的上升曲线,很难用单纯的“回馈股东”来解释,其背后必然有更深层的动机。
这个动机,藏匿在千禾味业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中。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创始人伍超群家族牢牢掌控着公司,其中伍超群持股40.67%,其子伍建勇持股9.16%,其兄伍学明持股0.79%,三人合计持股超过50%。这意味着,此次高达5.13亿元的分红中,将有超半数、约2.56亿元资金直接流入伍氏家族口袋。
家族对资金的迫切需求,从另一项操作中显露无遗:股权质押。2025年6月26日,千禾味业公告称,控股股东伍超群已将其持有的1.22亿股质押展期,累计质押股份达1.6亿股,占其所持股份的38.18%。而这些质押,正是为了筹措资金认购2023年的定增。当时,伍超群以8亿元包揽了公司的定增,用于“年产60万吨调味品智能制造项目”,发行价为12.83元/股。
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资本循环:伍超群通过质押个人股份获得8亿元资金,认购公司定增,为公司产能扩张项目输血;如今,项目竣工投产,公司通过“清仓式分红”将利润分回给股东,伍超群个人可分得约2.09亿元,这笔巨款可以用来对冲其质押融资的本息压力。
在「数智研究社」看来,这套组合拳打得相当精妙:它既解决了大股东的资金链压力,又避免了直接减持股份可能引发的市场恐慌和股价下跌。通过分红,家族在不稀释控制权的情况下,实现了资金回流。高达5.13亿元的分红,也向市场传递了一个看似积极的信号:公司账面现金充裕(2025年一季度末货币资金达13.7亿元),资本开支高峰已过,未来将进入收获期,聚焦于运营效率的提升。
这一逻辑,既安抚了投资者,又为家族的财务腾挪提供了完美的“商业借口”。
2
从“零添加”神话到“智商税”争议
如果说清仓式分红是千禾味业的“家族算盘”,那么业绩的突然失速和“零添加”概念的信任危机,则是公司面临的真实经营困境。
长期以来,千禾味业凭借“零添加”概念与海天、李锦记等巨头形成错位竞争,成功从红海市场中撕开一道口子。2023年,当海天味业深陷“双标门”时,千禾味业趁势崛起,营收同比增长31.62%,净利润更是飙升54.22%,一度被誉为“零添加”神话。
然而,神话破灭比人们想象得更快。2024年,千禾味业增长按下暂停键。这一年千禾味业营收同比下降4.16%为30.73亿元,归母净利润下滑3.07%为5.14亿元。这是自2016年上市以来,千禾味业首次交出营收、净利双降的财报。2025年一季度,营收进一步下滑7.15%,核心业务全面承压:酱油收入同比下滑4.69%,食醋收入同比下滑10.64%,昔日“双引擎”同时熄火。
业绩失速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合力。首先,昔日千禾味业的独家卖点“零添加”,已经成为行业“标配”,且已经是一片红海。
千禾味业自身的运营也出现了问题。为了应对竞争,千禾味业进行渠道调整,主动收缩部分产线,并对经销商进行优化。2024年,公司净增经销商66家,但同时淘汰超过200家。激进的渠道调整短期影响了市场表现,线上线下收入双双下滑。公司存货周转天数从2023年的120天增至2025年一季度的157.1天,远高于海天味业的54.63天,表明其终端动销乏力,库存积压严重,资金回笼速度显著放缓。
更致命的是,千禾味业引以为傲的“零添加”标签,正深陷“智商税”争议之中。2025年3月,三方测评机构报告称,千禾味业旗下“千禾0”系列产品检出微量重金属元素镉。尽管公司随后紧急公关,并拿出官方检测报告证明产品符合国家标准,重金属含量在安全值内,但这场风波依然给品牌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疤。
问题的核心不在于“是否违法”,而在于消费者对“零添加”的固有认知被瞬间打破。千禾味业将“千禾0”注册为商标,并将其放大在瓶身包装上,试图用一个符号来构建绝对纯净的品牌认知。当消费者将这个“0”等同于“绝对不含任何非必要物质”时,哪怕是来自天然原料的微量元素,都可能被视为“欺骗”。
这场风波撕开了食品行业的真相:当健康焦虑成为流量密码,企业越是依赖标签,就越容易被“测评刺客”击中软肋。千禾味业成也“零添加”,如今危也“零添加”。
雪上加霜的是,国家卫健委发布新修订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明确禁止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这项规定将从2027年3月开始执行。对于以“零添加”为核心卖点,且该系列产品占其营收超40%的千禾味业而言,这无疑是釜底抽薪。
3
豪赌、破局,还是最后一搏?
面对家族的资金压力、业绩的持续失速、品牌的信任危机以及政策的当头一棒,千禾味业的“清仓式分红”更像是一种困兽之斗。在「数智研究社」看来,千禾味业试图通过高分红向投资者证明公司现金流充裕,基本面稳健,从而稳定股价、修复市场信心。
然而,这种“治标不治本”的策略能持续多久?
当新产能陆续投产,总产能从60万吨跃升至120万吨,千禾味业的产能消化压力将空前巨大。在核心产品量价齐跌、存货高企、渠道动销乏力的情况下,高分红意味着公司放弃了将更多利润用于研发、品牌建设和渠道拓展,这无疑是在加速消耗其本就有限的“家底”。
千禾味业的未来,需要一个全新的故事。当“零添加”标签失效后,公司必须找到新增长点。尽管千禾味业已经推出有机酱油、减盐30%酱油等高端产品,试图构建新的护城河,但从财报来看,这些高端产品尚未能有效拉动公司整体业绩。千禾味业需要将核心竞争力从“概念”转向“技术”,从“营销噱头”转向“产品壁垒”。
这需要公司加大研发投入,开发真正具有差异化、技术含量的产品,例如通过生物技术改进发酵工艺,提升风味和营养价值;拓展餐饮渠道,摆脱对C端零售市场的过度依赖,弥补其与海天味业(餐饮渠道占比35%)的巨大差距;同时,积极探索海外市场,寻找新的增长空间。
在调味品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新规倒逼行业洗牌,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崩塌之际,千禾味业这笔5.13亿元的分红,或许并非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倒更像是为这场危机重重的“破局”所支付的最后一笔巨额成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