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说起国军最能打的军长,胡琏绝对榜上有名,可以说他也是华野、中野眼中最难对付的国军将领。胡琏虽然是“二胡”之一,但国军内部普遍认为10个胡宗南也比不过一个胡琏。据说,我军内部也流传着胡琏“狡如狐,猛如虎”的评价。胡琏也自认为才高于世,总不把我军优秀指挥员放在眼里。不过,在解放战争中,粟裕却将胡琏所部打得丢盔弃甲,最后更是让胡琏蒙了一层无法消除的心理阴影,甚至据胡琏之子披露,他都不敢提粟裕。
![]()
胡琏是陕西华县人,入学黄埔后被编入第四期学员。黄埔四期生可以说是遍地名将,我们熟知的林彪元帅就是黄埔四期出身。胡琏入学后不久便加入了国民党。胡琏在毕业后深受陈诚的赏识,陈诚便将他拉进了自己的第十八军任职。而胡琏在陈诚手下屡立战功,很快就成为了“土木系”的中坚力量。
胡琏在抗日战争中表现亮眼,尤其在石牌保卫战中以少敌多,歼灭日军精锐一千余人,粉碎了日军进攻计划,确保了鄂西会战的胜利。胡琏凭借石牌一战成名,被蒋介石视为虎将。抗战末期,胡琏升为十八军军长。众所周知,国民党有五大王牌主力,而第十八军榜上有名。
![]()
十八军之所以战斗强,一方面是因为有高层陈诚罩着,要钱给钱要人给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胡琏善于统军作战,硬是把腐朽的十八军抬成了一线部队,说是国民党的一线悍将并不为过。抗战结束后,第十八军被改为整编第十一师,全师三万多人,全都是美械武器。不仅除此,蒋介石还时不时安排其他师听令于胡琏,专门为胡琏组建了一支“胡琏兵团”。
胡琏兵团对于早期解放军来说非常难啃。除了是因为胡琏兵团的武器装备先进外,还因为胡琏本人相当狡猾。其实我军曾多次寻歼胡琏,布下了周密的包围网,但胡琏察觉出异样就会果断逃跑,必要时还会舍车保帅。我军虽然屡屡歼灭整编第十一师的一部,但始终无法歼灭胡琏兵团的全部主力。于是胡琏反倒越来越嚣张,屡屡主动挑事。
![]()
直到1947年,作为国军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第七十四师被华东野战军歼灭,山东方面压力大减,我军声威大振。国军方面则难咽战败苦果,打算再次大举进攻我军根据地,而国军此次进攻的主力正是整编第十一师。我军各部迫不及待想要趁热打铁,打算再打出一场大捷。粟裕旋即策划布置天罗地网准备吃下胡琏。
粟裕一口气调来了二纵、六纵、七纵、九纵,配合特纵的大炮,包打第十一师。一时王必成、许世友、韦国清、成钧等名将齐出,这可以说是华野的全明星阵容。虽然整编第十一师的战斗力很强,但有了围剿整编七十四师的经验,大家认为国民党主力也不过如此。华野势在必得,南麻战役一定要打成第二个“孟良崮”。
胡琏对华野的动作有一定的防备,他着手在南麻地区布置了周密的防守,短时间内就造出上千个子母堡,将防御工事连成了一片。胡琏自以为坚不可摧,但他还是低估了华野的战斗力。南麻战役于7月17日正式打响,华野不畏牺牲,连克重要阵地,就差对主阵地发起最后总攻。胡琏见状一时头晕目眩,感觉自己大势已去,即将步老乡张灵甫的后尘。
![]()
然而令粟裕万万没想到的是,就在总攻决战的关键时刻,竟下起了大雨,这迟滞了我军的进攻。我军武器的稳定性不如美械,大量弹药受潮后无法继续使用,本来该用于攻坚的重炮也拉不上来。各方面原因导致我军在大雨中作战损失很大,而敌军的增援部队也即将抵达。粟裕明白已经没有耗下去的意义,只得先行撤退。最终,此战我军歼灭敌军九千余人,而自身伤亡一万余人,这也是解放战争史上少数我军伤亡大于歼敌的战役。
胡琏喜出望外,赶紧率部溜号,算是靠运气捡回了一条命。值得一提的是,此时胡琏并不知道指挥南麻战役的人是粟裕,他还以为是名声更响亮的华野总司令陈毅。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军都没有找到歼灭胡琏的好时机,反被胡琏找了不少麻烦。在这段时间里,胡琏部的编制也恢复成了第十八军。
![]()
虽然未能歼灭胡琏部,但粟裕率领华野却将国民党其他部队打得落花流水,尤其是在豫东战役中,更是歼灭了国军九万大军,令国军丧失了在中原地区的决战力量。甚至已经有不少部队故意回避华野主力,不敢与之交锋。
直到1948年8月,国民党国防部开会讨论国军各部屡屡被解放军歼灭的问题,决定将国军现有部队收缩,要求各部不再以某个军单独执行作战任务,紧接着国民党改编组建出不少兵团。第十二兵团就此诞生,下辖第十八军、第十军、第十四军、第八十五军,兵团主力毫无疑问就是屡立战功的第十八军。胡琏本以为由自己出任兵团司令已经是板上钉钉,没成想国民党高层认为胡琏缺乏资历,硬是拉上了黄维担任司令。
要论资历,黄维确实更胜一筹,他毕竟是黄埔一期生,算是胡琏的学长。胡琏还是师长的时候,黄维就已经是主力军的军长了,算是蒋校长的亲信。但此前黄维从未上前线与我军有过正面作战,解放战争时他长期在国防部联勤总部任职,对一线作战早已生疏。这时候赶鸭子上架,黄维的压力也很大。
![]()
黄维剧照
蒋介石令胡琏担任第十二兵团副司令,不过胡琏满心怨气,并不配合黄维工作,一气之下干脆称病回家。不得不说,国军将领不仅满脑子政治斗争,还自由散漫惯了。大战在即,国军的一流猛将竟然撂挑子。胡琏这一“病”就“病”到了淮海战役。
在淮海战役中,我军总前委其实早就有必胜的把握,但是为了扩大胜果,还是打算把饺子包得大一些,争取打出一场决定整场战争走向的大规模歼灭战。对于我军来说,也害怕到嘴边的“肥肉”会溜走,所以我军也格外关注胡琏与第十二兵团的动向,毕竟胡琏这只老狐狸已经溜走好多次了。
随着徐州局势愈发紧张,蒋介石令黄维率第十二兵团火速赶往徐州支援作战,而这正中刘伯承与粟裕的下怀。黄维不敢怠慢,带着部队火急火燎就去了。期间遇到了我军的阻击,黄维没有当回事,只知道闷头向前打。黄维不知道的是,这都是刘伯承与粟裕有意为之。黄维越打越深入,等回过头一看,自己已经跳入了刘伯承与粟裕为他准备的包围圈,于是黄维兵团自此受困于双堆集。
![]()
淮海战役
蒋介石焦急万分,生怕自己的主力变成了解放军的饺子。要知道,这数年间解放军靠这个打法已经快把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给吃完了。他要求更会打仗的胡琏火速乘飞机赶往双堆集指挥作战。胡琏对此很高兴,他觉得这表明国军真正拿得出手的将军还得是自己,别人根本不行。胡琏信誓旦旦地向蒋介石保证,只要自己到前线,官兵们必然士气大涨,届时就会逆转形势。
等胡琏真到了现场后却发现局面远比他想得更要恶劣,军队士气也没他预想中那般高涨。而随着刘伯承与粟裕不断加紧攻势,包围圈也越来越窄。胡琏心中生起浓浓的无力感,于是他又飞回南京,向蒋介石报告情况,请求外围部队加紧支援。然而蒋介石认为胡琏完全就是怯战,强令胡琏回到双堆集,这下胡琏真的是整个人都懵了。本来他想的是就算部队被歼灭,好歹自己在外围,不会遇到什么危险,但这次校长是铁了心让自己跳进火坑送死。
![]()
国军战车
蒋介石的态度很坚决,胡琏不得不去前线搏一搏命,他再一次飞到双堆集后马上就将高级将领召集起来商讨突围计划。说是计划,其实就是让部队四散逃跑。第十二兵团于12月15日进行突围,黄维与胡琏两位长官甚至亲乘战车为全军开路,既是为提高部队士气,更是想早点脱离地狱。
不过胡琏耍了个心眼,他见黄维选了个崭新的战车,自己偏偏选了一个又旧又破的。老战车虽然性能不一定好,但稳定性更强。新战车没有经过战场验证,很容易出岔子。果不其然,黄维在半道上抛锚,本人也被我军俘虏。反倒是胡琏,向西南方向一路横冲直撞,还真让他撞出一道口子。不过胡琏也身受重伤,好不容易撑到了涡河岸边,抢了一艘船扬长而去。后来医生在胡琏的背部取下了三十二枚弹片,这些弹片险些伤到心脏,可以说胡琏差点就死在了淮海战场。
![]()
有意思的是,直到这时,胡琏依然不知道让他这么惨的人是粟裕。胡琏在上海养病时,还向蒋介石吹牛,说粟裕、陈士渠、许世友、杨勇、陈锡联、陈再道等将军都不是杰出将才,他觉得只要不是刘伯承或者陈毅亲临战阵,包括粟裕在内的这些将领必败无疑。在胡琏的认知中,更有声名威望的陈毅才是他的敌手,而恰恰相反,陈老总出于信任粟裕,长期未亲临战阵,真正将胡琏打这么惨的人反而是他瞧不起的粟裕。
胡琏逃往台湾后,经常翻阅关于解放战争的诸多材料,才发现长期以来一直痛揍自己的人实际上是粟裕,真正差点要了自己小命的人也是粟裕,连那三十二枚弹片都是粟裕麾下的九师参谋长石一宸所部轰出去的。自此胡琏彻底自闭。胡琏退休后很喜欢研究战史,也写了不少著作,可他的所有著述中都没敢提粟裕二字,更没提过双堆集战役,可见胡琏的心理阴影面积有多大。
![]()
老年胡琏
根据胡琏之子胡之光的说法,晚年胡琏曾捧着三十二枚弹片叹息道:“土木不及一粟,国民党没有一个会打仗的。”不得不说,粟裕大将的军事水平确实高超,把一向嘴硬的胡琏都打服了。不过,胡琏作为国民党顽固派,直到晚年也没有意识到国军不是输在军事上,而是输了人心。十八军就算装备再好,战斗意志也不如解放军战士,更没有成千上万个老百姓支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