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万里
2019年7月6日,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官方发布《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谈三峡大坝安全监测系统和坝体变形现状》一文,对社交媒体上的所谓“三峡大坝已经变形,一旦溃坝,半个中国将生灵涂炭”的言论作出回应。
回应称:三峡大坝2006年全线挡水、2010年至2018年连续9年“各建筑物工作性态正常,工程运行安全可靠”。
事实上,从长江三峡工程开始论证以来,就有反对的声音,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黄万里。黄万里,1911年8月20日出生于川沙县(今上海),是近代著名教育家、革命家黄炎培的第三子,著名水利工程学专家、清华大学教授。
三峡大坝拟议建设之初,他曾多次上书,从地质、环境、生态、军事诸方面痛陈三峡工程不可上马之缘由。其中,他说到的最首要的就是“河床演变”(卵石塞港),在上书里,三峡工程被说成是“祸国殃民的工程。它若修建,终将被迫炸掉”。
多年之后的2011年5月,上海《东方早报》曾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三峡工程建设总指挥陆佑楣院士与阶段性评估专家组组长沈国舫院士。
以下是文字笔录。
黄万里和妻子丁玉隽和孩子
早报记者:有报道说当时决策时有很多专家都拒绝签字。
陆佑楣:不能说很多,只能说很少,个位数的。我当时都参加,论证过程有两种不同意见,往往反对的人都很不理智,跑上来先发言,讲完了应该再听听别人的意见,但他们不听,说完就走,这算啥呀?不失一种科学理性的态度。
东方早报:关于三峡工程的质疑声几乎每逢长江中下游大旱、大灾都会出现,但有媒体称,所谓“反建派”尚无有力证据能够证明三峡是长江中下游问题的“主凶”。
沈国舫:要说“反建派”那也太严重了。历史上对三峡工程反对的人,实际上都不是搞水利的人,搞水利的人大多数是支持的,黄万里是特殊情况,我和他私人没什么交情,他对三门峡的观点是很好的,但是对三峡的观点是不成立的。
东方早报:黄万里先生当年的主要担忧之一,泥沙淤积问题您怎么看?
陆佑楣:每一条河流都有泥沙,但多少有区别,黄河泥沙量极大,平均每一立方水的泥沙量是26公斤,三峡只有1.2公斤左右,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黄万里是我们都很尊敬的老教授,他看到了黄河这么多的泥沙,认为长江也不能建,是的,三门峡建了以后出了问题,但长江和黄河情况不同,而且泥沙也有规律,冬天的时候即枯水季,泥沙量很少,主要泥沙都在汛期。
泥沙哪儿来?植被中来,长江植被比黄河好得多,泥沙含量自然和黄河不是一个等级。汛期的泥沙怎么办?三峡设计过程就考虑了这个因素,归纳为蓄清排浑四个字。但是如果发生一次需要你拦洪的大洪水,那么大量的泥沙也来了,肯定有部分泥沙会留在水库里。
这个做了大量科学模型实验,而且反复做,得出结论:70、80年后三峡水库来多少沙就能排多少沙,达到冲淤平衡,所以三峡水库永远可以保持70%到80%以上库容,可以长期使用。
2020年8月19日,三峡泄洪
黄万里还担心的一个问题,不是细颗粒的泥沙,他说长江上游有很多砾卵石……它不可能冲到坝的前面,因为一进入水库后流速就小了,这些石头就沉在水库的末端,重庆下来的河道里可能会堆满这种石头,这种有没有可能?
有可能,但量很小,不是黄万里想象的那样。因为他年轻的时候去重庆看到大量这种石头从嘉陵江滚下来,但当时没有大坝,现在三峡上游的干流和支流上都在修建水库,这些水库就把本来要下来的石头消化了,再加上人工植被的保护,防护造林的建设,泥沙量都在逐步减少。
三峡水库是2003年开始蓄水,每年都监测下来的石头量、泥沙量,发现比原来预计的少了约一半,所以泥沙专家都很乐观。如果粗颗粒的泥沙堆积在水库末端,堆在那里也可以进行疏浚,正常的航道都要通过采砂船进行人工疏浚,但现在还没有到这个地步,如果一二十年以后有,就可以采取这种工程措施,所以不是一个成败的关键问题。
所以黄万里先生到死都认为三峡工程搞错了,但我认为再伟大的学者、专家、大科学家也不可能把百分百的问题都看透,所以不要把有名的专家的言论看成是绝对真理,由于黄万里先生他没有进行调查,他年纪大了,三峡开工以后也没有到上游实地考察查勘过,泥沙的实际情况他可能也不掌握。
2001年8月27日,黄万里在清华大学校医院因病去世。值黄先生忌日,如果前辈地下有知,看到今天的三峡大坝仍然安全可靠,且在2020年的南方防洪救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至死都在呼吁“三峡不可上马”的老人应该可以安息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