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萧氏作为南朝“四大侨望”之一,家族南迁后,本为次等士族,后分为皇舅房和齐梁房两支,其中皇舅房凭借联姻率先崛起,在南朝宋时期成为顶级门阀;齐梁房则在南朝宋后期凭借军功崛起,后建立南朝齐、南朝梁两个王朝,并一直延续至隋唐时期。
本为南迁次等士族,皇舅房凭借联姻率先崛起
与中古时代的许多顶级门阀士族相比,兰陵萧氏崛起时间较晚,主要活跃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是典型的“晚出门户”。为了提升门第,在建立南朝齐和南朝梁后,萧氏家族不断修订、完善自己家族的谱牒和世系,《南齐书》和《梁书》都将兰陵萧氏的谱系追溯至西汉名相萧何、萧望之,不过近现代多认为有攀附之嫌。
兰陵萧氏开基于东海郡兰陵县(今山东临沂兰陵县),西晋末年战乱不断,北方士民纷纷南迁避祸,淮阴令萧整便也率领萧氏家族举族南迁,定居于晋陵郡武进县东城里(今江苏常州新北区),东晋于此侨置“南兰陵郡”,萧氏遂称“南兰陵人”。
由于萧整的身份仅为淮阴令,与那些南迁的大族无法相提并论,因此家族不仅未能定居建康,被安置到了荒僻的晋陵郡,而且还要北上江淮戍边,在当时重视门第的风气的下,南迁的兰陵萧氏只能算是次等士族,这严重限制了家族的发展,以致在整个东晋时期,家族都无大的发展。
东晋时期,侍御史萧亮之子萧卓迁居曲阿县,后发展为萧氏“皇舅房”。萧卓曾任东晋洮阳县令,生有一子萧源之和一女萧文寿。
兴宁元年(363年)四月,郡功曹刘翘的妻子赵安宗在生下儿子刘裕后患病去世,之后萧卓将女儿萧文寿嫁给刘翘为继室,承担起抚养刘裕的责任,并又给刘翘生下刘道怜和刘道规两个儿子,然而就在小儿子刘道规出生后不久,刘翘便去世了,此后萧文寿带着三个孩子凄凉度日。
为了抚养孩子,萧文寿白天带着刘裕种田砍柴,晚上织屡,这让刘裕对于这位继母的抚育之恩十分感激。后来,刘裕凭借着军功崛起,并最终接受禅位称帝,建立南朝宋,史称宋武帝。
刘裕称帝后,萧文寿被尊为皇太后,已经去世的萧源之也被追赠前将军,萧氏“皇舅房”由此崛起。
萧源之生有两子,即萧思话和萧思度,其中萧思话凭借着外戚身份,历任刺史、中书令、尚书左仆射等显职,曾一度执掌十二州军政。萧思话生有七子,皆在朝中任职,其中长子萧惠开历任太守、御史中丞、益州刺史等职,官至少府,次子萧惠明也官至吴兴太守。
此外,萧思话一方面通过与皇室联姻,以巩固家族政治地位,例如萧思话三子萧惠徽娶桂阳县侯刘义融之女刘茂姜,四子萧惠基娶江夏郡王刘义恭之女,他的两个女儿则分别嫁给了桂阳郡王刘休范和当阳县侯刘秉。另一方面,则通过与其他门阀通婚,提升家族地位,打破士庶界限,例如萧思话长子萧惠开的妻子出身陈郡谢氏,次子萧惠明的妻子出身河南褚氏,五子萧惠休的妻子出身陈郡袁氏,六子萧惠朗的妻子出身庐江何氏等。
直到刘宋末年,皇舅房因为远离军事斗争而逐渐退出权力中枢,不过凭借着与南朝齐和南朝梁皇室同出兰陵萧氏,家族子弟仍然多有在朝中任职者,不过多为地方官职或文职,例如萧思话四子萧惠基任南齐太常卿、五子萧惠休官至南齐尚书右仆射,萧思话之孙萧视素任南梁中书侍郎等。
刘宋末年齐梁房崛起,凭借军功建立南朝齐
皇舅房虽然在刘宋时期凭借联姻迅速崛起,但真正使兰陵萧氏势力达到顶点的,则是齐梁房。齐梁房凭借着建立南朝齐和南朝梁两个王朝,迅速成为家族的主导力量,皇舅房虽然依旧世代有人入朝为官,但影响力较于齐梁房难免式微。
萧整是齐梁房的先祖,他生有两子萧儁和萧辖,其中长子萧儁在东晋时担任即丘县令,乃南朝齐开国皇帝萧道成的曾祖;次子萧辖曾任东晋济阴太守,乃南朝梁开国皇帝萧衍的高祖。
萧儁生有萧乐子,官至刘宋太常,萧乐子生有萧承之。萧承之“少有大志,才力过人”,在东晋末年时便受到曲阿萧氏(即皇舅房)萧摹之、萧源之的器重,初为建威府参军,后因平定四川谯纵之功迁任杨武将军兼安固郡、汶山郡太守。刘宋时期,他又历任武烈将军、济南太守。
宋文帝元嘉七年(430年),到彦之北伐大败,北魏趁机侵入青、兖二州,青州刺史萧思话弃镇南逃,作为济南太守的萧承之率兵死守济南,并以“空城计”退敌,宋文帝因此称其“有全城之功”。之后,他又在担任汉中太守时,击败入侵的仇池国主杨难当。
萧承之一生多有守城复境之军功,这为武进萧氏(即齐梁房)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萧承之生有三子,其中长子萧道度早年跟随父亲在外征伐,官至安定太守,卒于刘宋时期;次子萧道生曾任奉朝请,也卒于刘宋时期;三子萧道成便是南朝齐的开国皇帝。
萧道成从十四岁起,便跟随父亲在军旅中磨炼成长,十六岁奉命率偏军讨伐沔北蛮部,十八岁率兵北伐大破北魏,二十岁又征讨并大败樊、邓等地蛮部,其军事才能可见一斑。
宋文帝死后,刘宋宗室内乱频发,宋王朝统治日衰。宋明帝凭借宫廷政变上位后,宋废帝刘子业之子刘子勋于寻阳另立朝廷,萧道成奉命前去征讨,凭借着一系列战功,萧道成于宋明帝末年累迁至散骑常侍、太子左卫率,奉遗诏与尚书令袁粲等共掌机要,开始进入权力中枢。
元徽二年(474年),萧道成平定桂阳王刘休范叛乱,因功晋爵为公,迁中领军将军,执掌禁军兵权,并督五州军事,朝廷实权逐渐集于萧道成。两年后,萧道成又平定建平王刘景素的叛乱。
元徽五年(477年),皇帝侍从杨玉夫杀死后废帝刘昱,萧道成拥立安成王刘准为帝,借此进位侍中、司空、录尚书事,任骠骑大将军,总掌军国大权。之后,萧道成又处死了不满自己专权的袁粲、刘秉,诛灭了忠于刘宋的荆州刺史沈攸之、镇北将军黄回等人,从而铺平了篡位之路。
升明三年(479年)四月,萧道成接受宋顺帝刘准禅位,定国号为齐,史称南齐或南朝齐。萧道成在位仅三年去世,其子齐武帝萧赜即位。萧赜在位十一年,虽然开创了“永明之治”,却在晚年因为储君问题,埋下了宗室骨肉相残的祸根。齐武帝去世后,太孙萧昭业即位,此后南齐内乱频发,短短十年间换了五位皇帝,以致南齐仅历二十四年便宣告灭亡。
萧衍称帝建立南朝梁,隋唐以后依旧显贵
由于同为箫整之后,萧辖这一脉在南齐时期得以崛起。萧辖之子萧副子,曾在东晋担任州治中;萧副子之子萧道赐,曾在刘宋时担任治书侍御史;萧道赐生有三子,其中长子萧尚之官至刘宋步兵校尉,三子萧崇之官至南齐东阳太守,后死于唐寓之暴动,而让他们这一脉显贵的,则是次子萧顺之。
萧顺之作为萧道成族弟,早年在萧道成军中效力,先后担任司马、长史,萧道成入朝为官后,萧顺之留镇江北,主持南兖州军政事务。此后,在萧道成扶立宋顺帝刘准和诛灭荆州刺史沈攸之等事中,萧顺之都出力极大。正因如此,在萧道成建立南齐后,萧顺之得到重用,历任侍中、卫尉、豫州刺史、太子詹事、领军将军、丹阳尹等要职。
萧顺之共生有十子,南梁开国皇帝萧衍乃是其第三子。萧衍早年以门荫入仕,齐武帝萧赜去世后,西昌侯萧鸾先是拥立皇太孙萧昭业,一年后废杀萧昭业,改立萧昭文,三个月后又废萧昭文,自立为帝,在这一系列事件中,萧衍都积极参与定策,因而深受萧鸾信任,获封建阳县男。
宋明帝萧鸾在位期间,萧衍曾先后两次参与对北魏作战,后被任命为雍州刺史,这让他拥有了一片自己的根基之地。
萧鸾在位五年后去世,其子萧宝卷即位,萧宝卷为人暴虐,即位后大肆诛戮重臣。永元二年(500年)冬,在得知长兄萧懿遭到诬陷被赐死的消息后,萧衍大为恼怒,随后起兵讨伐萧宝卷,拥立南康王萧宝融为帝,后于次年攻陷建康。
此时,萧宝融虽然为帝,但大权皆在萧衍手中,他先是诛杀了萧宝卷宠妃潘玉奴和宠臣共四十一人,后又授意宣德太后王宝明褫夺萧宝卷的帝号,进拜自己为中书监、大司马、录尚书、骠骑大将军、都督、扬州刺史,封爵建安郡公。至此,已经无人能够阻挡萧衍称帝的野心。
此后,萧衍经过一系列筹备,最终于中兴二年(502年)接受萧宝融“禅位”,建立南梁。
梁武帝萧衍在位长达48年,在位早期倒是励精图治,但后期却因年龄增长而怠于政事,又大兴佛教,以致国政败坏,并引发“侯景之乱”,萧衍最终被囚死于建康台城,而北方的北齐和西魏也趁机南侵,侵夺南梁大片国土,以致南梁数年之内国土缩水三分之二。
承圣元年(552年),由于梁简文帝萧纲被侯景废杀,萧衍第七子、镇守荆州的萧绎于江陵称帝,并联合西魏消灭了称帝于成都的弟弟萧纪(萧衍第八子),但萧绎仅仅在位三年,便又被西魏所灭。
与此同时,北齐也以武力插手南梁帝位之争,出兵迫使王僧辩拥立萧衍之侄萧渊明为帝,之后陈霸先击败王僧辩,改立萧衍第九子萧方智为帝。太平二年(557年),陈霸先废黜萧方智,自立为帝,建立南陈,南梁灭亡。
西魏则拥立萧衍之孙萧詧在江陵建立西梁,西梁共历宣帝萧詧、明帝萧岿、后主萧琮三世,西梁虽为西魏(北周)附庸,但鉴于兰陵萧氏的影响力,却也颇受善待。在杨坚篡夺北周政权时,萧岿更因支持杨坚而深受其信任,并将萧岿之女选为了晋王杨广之妃。杨广称帝后,萧氏被立为皇后。
隋末天下大乱,在李渊进入关中时,萧岿第七子萧瑀献河池郡归附李渊,得以获封宋国公,并在武德、贞观两朝都曾担任宰相,更是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位列第九位。
正是凭借着先后支持杨坚和李渊,兰陵萧氏在隋唐两朝依旧较为显贵,仅是唐朝他们便出了十位宰相,从唐初一直延续到唐末。即使到了唐末五代,萧顷还曾在后梁位居宰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