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名溯源】
冠庄曾名官庄,其名演变可追溯至明崇祯《宁海县志》。该村原称“十递”,明嘉靖后改称官庄,后冠庄、官庄并称,今以冠庄为标准名。民间相传,因地处宁海北门首座铺递且距城十里,故称十递;又因位居北门第一庄,取 “冠” 字为名;《少年潘天寿》一书说是此庄代有官出,称官庄;更有清官过此而称官庄之说,皆无确考。此地为国画大师潘天寿故里,潘氏家族自深甽独山迁此定居。
![]()
【慕荆堂】
冠庄有“七井八明堂”之谓,足见潘氏家族人丁兴旺。潘天寿所属分支的祠堂堂号“慕荆堂”,不仅承载着家族故事,更串联起二十余代人的集体记忆。
“慕荆堂”之名源自南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中“三田分荆”的典故,彰显“和为贵”的族训。1948年,潘天寿为父奔丧归乡,料理完后事后,凝视院中古荆树思绪万千。返杭后,他作《回缑山故里》一诗:“已认村前路,老眼未昏花。屋角古荆树,高倚夕阳斜。”诗句中暗藏对先祖栽荆树以教后人处世之道的感念。
原慕荆堂内,自潘天寿上溯 26 代的祖宗牌位依次排列。潘氏家族能维持数十代书香绵延,核心在于“众家田”制度。
众家田的产出不仅支撑宗族祭祀、修整祖坟等事务,更将办学育才视为重中之重。族中设私塾、聘良师,为贫困学子提供资助,形同今日奖学金。由此,26 代以来潘氏人才辈出,秀才举人层出不穷,家族声望日隆,也是情理之中。
在救济扶贫方面,众家田尽显温情。族规严明,绝不允许一个族人出村乞讨度日;无力安葬者,其墓地、棺木等丧葬费用均由众家田承担,让族人临终得安。
然而,令人痛惜的是,在修缮潘天寿故居时,院中那棵历经文革磨难的古荆树,虽已显颓态却仍顽强挺立,最终竟遭砍伐。斩断的不仅是一棵树,更是见证家族兴衰的活态记忆。
慕荆堂的典故与众家田的善举,构成潘氏家族的根基,亦是冠庄村的珍贵过往。其中蕴含的处世之道代代相传,教导后人行善事、睦宗亲。如今荆树虽逝,但故事中的精神念想仍在村民心中留存,正如潘天寿诗中的意象,那株古荆树永远斜倚在记忆的夕阳里,警醒后人不忘根本。(口述:储建国)
- End -
乡土宁海公益平台
@关注我们就是最大的支持@
对话主编请加微信:
□ 撰稿:水东居士
□ 排版:天姥老人
□ 审核:乡土宁海工作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