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峦叠嶂的黔北道真,跃动着砥砺前行的身影。2025年8月1日至6日,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道籍经纬,破壁黔行”实践团的学子,在喀斯特山区开启了一场探寻“破壁”之道的深度实践。团队心系易地搬迁居民,扎根搬迁沃土,叩访家户门庭,以脚步丈量易地搬迁在民族山区的落地温度,用青春智慧探寻乡村振兴的“落户密码”。
仡魂叩问——守护根脉的忧思与希望
实践甫始,团队便直抵文化深处。国家级傩戏传承人杨朝忠先生的工作室,成了生动的课堂。“这些面具,离了老寨的烟火气,魂就散了。”杨先生抚摸着古朴的傩戏面具,忧心忡忡。他坦言,人口迁移像无形的风,吹动着根植于乡土的非遗传承链。青年学子们认真记录,镜头捕捉下古老仪式的震撼瞬间,也定格了文化空间在时代变迁中的挑战。当日下午,调研的触角便深入街巷,首批问卷带着对文化融合的关切,递到了居民手中。
破壁之声——社区治理的“破壁”实践
走进八一社区,基层治理的“破壁”实践扑面而来。“户籍转过来只是第一步,让大伙儿‘稳得住’‘融得进’,才是真功夫。”八一社区邹淑静副书记指着密密麻麻的住户信息表,向队员们介绍资源调配的“精细活”。 与此同时,另一组队员在五星社区与申学良副书记展开深度对话。“公共服务要翻山越岭,精准滴灌每一户,挑战不小。”申书记结合实例,道出了政策落地中由“人地羁绊”带来的现实痛点。
随后,团队跟随社区工作人员深入住户。在搬迁群众的客厅里,灶台边,学子们倾听最原生态的“山乡巨变”故事,记录下那份离土后的牵挂与对新生活的期盼。入户走访,让冰冷的户籍问卷与数据,有了带着烟火气的体温。
社区扎根——触摸新家园的脉搏与温度
福源小区与齐心安置点,是搬迁群众的新家园,也是实践的主战场。8月3日,团队成员化身“社区探访员”,叩开一户户家门。“医保报销还要回老家跑吗?”“现在出门买东西方不方便?”“搬迁后收入够不够?”……一个个问题,道出了陈女士舒展的眉头、马女士的开心的笑脸和周先生对家门口菌厂就业带来的稳定收入的感慨。问卷在指尖传递,心声在笔端流淌。间隙,队员们细致观察着商铺的烟火、公交的便利、广场的活力……搬迁生活的蓬勃画卷,在行走与凝视中徐徐展开。
义诊送暖——青春“红“温暖新家园
实践收官日,青春热情在八一社区绽放。四名成员披上志愿者马甲,全力投入“健康义诊进乡村”活动。布置场地、引导人流、搀扶老人、递上凉水……酷暑中,他们的身影穿梭忙碌,真诚的微笑如清风拂面。“这些大学生娃娃,真下细!”一位婆婆握着队员的手用土话连声道谢。志愿红,成为连接学子与搬迁群众的温暖纽带。
实践凝声——田野里的青春答卷
六日深耕,步履铿锵。近200份问卷、十余场深度访谈、详实的影像笔记和志愿服务的汗水,共同凝结成一份沉甸甸的“田野报告”。
“这四天,我们不是在走访,就是在走访的路上。”队长周栩灿感慨,“杨先生的忧思,书记们的破题智慧,安置点居民的期盼眼神,义诊现场的温暖传递,每一帧都告诉我们:户籍‘破壁’,破的是水土藩篱,筑的是民心工程。它关乎饭碗稳不稳、看病难不难、孩子乐不乐、乡愁安何处。道真居民走过的路,就是中国户籍改革最生动的注脚。”
这场跨越千里的“青春丈量”,是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的生动篇章。学子们将带着沾满泥土的调研成果,深入剖析易地搬迁居民的生存状态与融入路径,为户籍改革红利穿透千山阻隔、精准赋能西南山区乡村振兴,贡献青年的灼见与方案。当高校智慧注入乡土实践,当青春脚步丈量民生温度。一幅“进得来、留得下、过得好”的安居乐业新图景,正在黔北大地奋力绘就。
作者:周栩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