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糖尿病并非现代医学专属的疾病概念,而是被归为 “消渴” 范畴,其记载最早可追溯至《黄帝内经》。书中将消渴描述为 “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 的 “三多一少” 症状,与现代糖尿病的典型表现高度契合,这一认知为后世中医研究糖尿病奠定了坚实基础。
![]()
从中医病因病机来看,糖尿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首先是禀赋不足,若先天体质虚弱,尤其是肾阴亏虚,肾的固摄功能失常,水液代谢紊乱,就容易引发消渴。其次是饮食不节,长期过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食物,会损伤脾胃运化功能,导致湿热内生、津液耗伤,进而诱发疾病。再者是情志失调,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会使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灼伤肺胃阴液,引发消渴。此外,劳逸失度也是重要诱因,过度劳累会耗伤气血,而过度安逸则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均可影响脏腑功能,诱发糖尿病。
![]()
在治疗思路上,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分型治疗。常见的证型有肺热津伤型,表现为口渴多饮、咽干舌燥,治疗以清热润肺、生津止渴为主,常用消渴方加减;胃热炽盛型,表现为多食易饥、形体消瘦,治疗以清胃泻火、养阴增液为主,常用玉女煎加减;肾阴亏虚型,表现为尿频量多、腰膝酸软,治疗以滋阴补肾、润燥止渴为主,常用六味地黄丸加减。除药物治疗外,中医还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调整脏腑功能,改善体内阴阳失衡状态,从根本上控制病情发展。
![]()
基于中医 “治未病” 和整体养生理念,糖尿病患者及高危人群可采用以下养生技巧:
1.饮食调理:遵循 “少食多餐、清淡易消化” 原则,减少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摄入,多吃具有滋阴润燥功效的食物,如山药、百合、银耳、苦瓜等。山药能补脾益肾,百合可润肺养阴,银耳能滋阴润燥,苦瓜有清热泻火之效,适量食用对控制血糖有益。
2.运动养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强度要适中,避免过度劳累,每周运动 3-5 次,每次运动 30 分钟左右。适度运动可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脏腑功能,有助于调节血糖水平。
3.情志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可通过听音乐、读书、旅游等方式缓解精神压力,调节情志。中医认为,情志舒畅则肝气条达,气血调和,有助于维持身体的阴阳平衡,预防糖尿病病情加重。
4.起居养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恢复体力,增强免疫力。同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根据季节变化调整起居,以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
![]()
总而言之,这种从 “治病” 到 “养身” 的整体思维,不仅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多元的调理方向,也为健康人群预防糖尿病提供了科学的养生指引,充分体现了中医 “以人为本、顺应自然” 的健康智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