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涂山窑玳瑁釉的斑斓釉色亮相日本大阪世博会,这抹源自宋代的巴渝窑火,瞬间成为世界瞩目的文化焦点。
作为重庆南岸的非遗瑰宝,「南山街道玳瑁釉瓷复烧技艺」于2024年入列南岸区第九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它不仅承载着千年陶瓷文化基因,更在当代文旅融合的浪潮中焕发新生。此次入展大阪世界博览会,更是对巴渝“涂山窑”文化IP走向世界的一次积极探索。
今天,让我们跟随非遗传承人李朝霞,看千年窑火如何活在当下。
![]()
![]()
关于城市的记忆,总在身边可触摸的物件中变得清晰。
当李朝霞透过手中的玳瑁釉盏,回望两宋时期的重庆南山,她看见了涂山窑中捶打瓷泥的火光,与海棠溪码头旁,船队运输来往的一箱箱精美瓷器。
![]()
![]()
始于北宋中期,兴盛于南宋——在巴山渝水间孕育的涂山窑,带着泥土的质朴和长江流域的文化交融痕迹。这种接地气又有底蕴的特质,让制釉成为一场热烈、亲切的即兴演奏。
“玳瑁釉复烧技艺,艺术价值在于‘独一无二’。烧制中釉色流动、交融,形成类似玳瑁斑纹的自然纹理,每一件都是孤品。”
在李朝霞看来,这是人力与窑火、釉料合作的艺术,而既保留传统涂山窑粗粝、古朴的质感,又因复烧让釉色更丰富、更具现代审美冲击力,则是传统技艺在当代的新生表达。
![]()
![]()
![]()
![]()
涂山窑玳瑁釉文创作品
![]()
![]()
非遗之美来源于生活,但也需要在传承与流动中才能生生不息。
师从艺术家江碧波教授的经历,与涂山窑玳瑁釉瓷复烧技艺入选优秀民间文艺IP的契机,给予了李朝霞对非遗技艺的自由表达空间。
![]()
艺术家江碧波教授作品《黑瓷婆婆》,也是李朝霞所在的重庆市华夏陶艺研究院涂山窑陶瓷文创实践基地中标志性雕塑
![]()
![]()
![]()
重庆市华夏陶艺研究院涂山窑陶瓷文创实践基地场景
在IP产品打造中她始终坚持“守技”与“创新”双轨并行“
“一方面严格遵循涂山窑选料、制坯、施釉、烧制的传统流程,确保非遗基因不被稀释;另一方面在器型与设计上融入当代生活场景,让老技艺适配新需求。”
于是,我们看到玳瑁釉化身伴手礼、小猫摆件、耳环等形式,以更轻盈的姿态,成为点缀日常的趣味物件,窑火之美变得触手可及。
![]()
![]()
![]()
![]()
涂山窑玳瑁釉文创作品
作为南山新住民,李朝霞对非遗技艺的日常化也有着更贴近生活的思考:“非遗不应束之高阁,而要成为日常社交的一部分。”
通过以下实践,她也正在探寻着非遗在当代语境下的更多可能——
✅主题陶艺体验
融合文化讲解与技艺实操,面向学生、亲子家庭讲述涂山窑历史与巴渝陶瓷故事,游客可尝试揉泥、制坯、施釉甚至简易玳瑁釉工艺,烧制作品可带走,成为专属非遗记忆。
![]()
![]()
![]()
✅路线游玩法
依托南山景区,打造“非遗+山水”沉浸路线,游客做陶艺、赏山水,在秀逸南山中,感受自然景色、人文古韵交相辉映。
![]()
从南山山间的活态传承
到大阪世博会的惊艳亮相
涂山窑玳瑁釉的千年窑火正越烧越旺
当非遗技艺真正走进生活
你便能从这些温润的器物中
触摸到岁月沉淀的浪漫
毕竟,它从历史深处走来
最终目的地,正是我们每个人的日常
(本文由南岸文旅原创发布,部分图源丨涂山窑玳瑁釉瓷复烧技艺传承人 李朝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