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除了落叶、黄花、雁阵,最能够传递秋意的,还有那绵绵之雨。
雨打芭蕉,雨弹窗棂,雨洗青山,雨隔炊烟……,每看一次,每听一次,都会将无数人心中的客愁唤醒。
![]()
那么在本期,诗巷为大家带来的这首诗,便与“客愁”有关。
此诗用寥寥28个字塑造出了一位思乡之人的形象,同时也将那味乡愁写到了极致深沉,开篇即是妙笔,开篇就足以吸引人心,读后令人悲从中来。
河池秋雨
宋·郑刚中
一雨一凉秋气味,添愁添病客情怀。
故园十亩檀栾好,个里归心未得谐。
郑刚中,字亨仲,号观如居士,我国宋代政治家、文学家、大臣、诗人。
因为不能附和秦桧而坚持抗金,郑刚中被贬谪至岭南,他的人生也由此跌入低谷。
我们本期分享的这首诗写于作者为客于瘴乡之际,秋雨连绵的日子里,作者身体抱病且心情低沉,此诗可谓将他的客子愁怀与思乡情绪皆表达得淋漓尽致。
![]()
诗的首句开篇即是妙笔,瞬间就给予读者强大的感染力:一雨一凉秋气味;一场雨后就会增加一层凉意,而秋天的气味也变得越来越明显。
在这一句中,作者有规律地重复使用了“一”字,不但让诗句的形式更加富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而且还让其中的“秋气味”在无形之中得以加倍的提升。
“雨”代表着秋天,也代表着凉意,“凉”代表着秋天,也间接地从“雨”而来。所以当“雨”和“凉”相继出现并结合起来的时候,“秋”意自然也就被我们感知得尤为鲜明。
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作者在写秋天的时候还特意用了“气味”一词,这就相当于在前面“雨”和“凉”的基础之上,充分地打通了读者的嗅觉,从而借助视觉、触觉、嗅觉三者相融的力量让秋之形象得以更加立体的彰显。
我们再来看承句:添愁添病客情怀;在秋天到来的日子里,愁绪和病情都悄然增添了不少,为客的心情格外地沉重。
承句与首句保持了一样的句式,它们二者之间构成了工整的对仗关系,这也是此诗的一个特点所在。
句中重复使用到的两个“添”字使得诗中沉郁的情感因得以叠加而变得尤为浓郁;那么一“愁”一“病”的先后强调则在说明作者心理、呈现作者形象的同时,将那份沉郁之味具象化。
“客”字直接道出了作者的身份,也为前面的“添愁”“添病”提供了最为充足的缘由。
作者的情怀在“愁”和“病”的交叠缠绕下变得无比沉重,而这份沉重无疑还关乎作者的仕途,关乎生命,更关乎思乡情结。
![]()
“故园十亩檀栾好,个里归心未得谐。”;想起了故乡那十亩美好的修竹,可是如今我滞留于异地,回归故乡的愿望却不能实现。
后面两句将脉络从承句中承接过来,在有力推出主旨的同时,也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
那么从内容形式来讲,第三句显然将笔锋由眼前之情景转向虚景来写,完成了“宕开”环节。
当“故园”出现于作者笔下的时候,作者内心的思乡情绪也便很自然地流露出来;而当“檀栾”出现于作者笔端的时候,我们眼前也无不浮现出了一幅色彩清新的美好画面。
句中的“好”不仅在临摹修竹的形象,更是在表达作者对修竹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而作者之所以特意选择“檀栾”来入诗,除了构建画面之外,还在于借其表达自己如修竹一样美好的情怀。
最后一句道出了作者对漂泊的厌倦之情,道出了现实的残酷,也再次道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
诗在作者的乡思中收篇,又将作者的乡思留在了篇外,作为读者的我们,在此处仿佛看到了作者被困于乡思中的苦闷形象,也仿佛听到了作者被困于乡思中的声声叹息。
![]()
一檐秋雨滴凉夜,身困乡愁不得眠;读完一首,感慨万千。
追逐诗词之脚步,将读写进行到底;关注一号诗巷,我们下期精彩不见不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