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了20年工程,见过不少事故,但这次尖扎黄河大桥的事故让我睡不着觉。到底是什么让世界级工程在最后关头出了这么大的纰漏?
![]()
事故经过还原
8月22日凌晨3点10分,尖扎黄河特大桥施工现场正在进行钢绞线张拉作业
当时有16个人在现场干活,包括15个施工工人和1个项目部的现场负责人
突然间钢索断了,66吨重的钢梁主拱肋从130米高的地方掉到黄河里
这个高度相当于40多层楼那么高
![]()
钢梁掉下去的时候还砸坏了桥体结构,造成了局部坍塌
扣塔顶的张拉平台也跟着倒了
现场的工人有的被坍塌的东西埋了,有的被断掉的钢索拖拽着掉到河里
救援队伍出动了66辆车、23艘船,386个人在现场搜救
![]()
到现在为止,已致10人死亡,4人失联,2人在塔架尚无法确认生命体征
![]()
这座桥的基本情况
尖扎黄河特大桥全长1596米,主桥648米,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双线铁路连续钢桁拱桥
也是我们国家第一座跨黄河的铁路钢桁拱桥
桥的结构是141米+366米+141米的三跨连续钢桁系杆拱桥
这种结构的技术难度特别高
![]()
边跨最大的索力能达到1161吨,相当于750辆小汽车的重量
单座塔架重1800吨,最大节段45吨
施工精度要求非常严格,稍微差一点就可能出问题
这座桥是川青铁路的关键工程,原本计划8月底要合龙
现在看来时间确实比较紧,项目是中铁大桥局七公司在做
![]()
夜间施工的原因和风险
很多人问为什么大半夜还在施工,这个其实有专业原因
钢拱合龙必须在夜间进行,因为白天太阳照射,钢结构会因为热胀冷缩变长
如果白天强行合龙,尺寸偏差会很大,达不到设计要求
一般我们会选择晚上10点以后开工,这时候钢结构温度比较稳定
![]()
开工前工程师还要用测温枪测量多个点的温度,确保整体温度一致
这是行业的标准做法
但夜间作业确实风险更大
光线不好,人的注意力和反应能力都会下降
特别是在高空作业的时候,这些因素会增加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
可能的事故原因分析
从技术角度来看,这次事故最大的可能是操作环节出了问题
具体来说,很可能是在松临时斜拉索这个步骤上出了差错
白天的时候,为了防止两岸钢拱碰撞,要用临时斜拉索把钢拱向上拉一点
夜间施工时,就要在临时钢塔上慢慢松开这些斜拉索
这个操作风险特别高
![]()
钢索是用扣具固定的,操作时要先用千斤顶把钢索拉紧,然后松开扣具,再用千斤顶慢慢放下
两个夹具切换的时候,如果操作不规范,钢索就可能滑脱或者断裂
从现场情况看,临时钢塔在事故后还是完整的,说明不是超负荷的问题
钢索的抗拉强度也是够的,所以材料质量问题的可能性不大
![]()
工期压力也是一个因素
原计划8月底合龙,时间确实有点紧
工程后期为了赶进度,经常会加班加点
长期疲劳作业会影响人的状态,安全意识也容易松懈
虽然钢拱合龙的施工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但这种高风险的工程必须要专业团队来做
每个环节都不能马虎
![]()
这种千吨级拉力的精确控制,对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责任心要求都很高
一个小失误就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现在很多工程项目都在追求技术创新和缩短工期,但安全管理有时候跟不上
特别是一些分包队伍,可能在人员培训和安全措施上投入不够
![]()
这次事故给整个行业提了个醒
对于这种世界级的工程项目,安全标准应该更高
每个操作环节都要有详细的安全预案,每个作业人员都要经过严格培训
工期安排也要更合理,不能为了赶进度就忽视安全
不能等出了事再来处理,要在施工过程中就严格把关
![]()
技术再先进,设备再精密,最终还是人在操作。这次事故会不会成为整个行业的转折点?你觉得呢?评论区聊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