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奶奶于2009年1月26日去世,享年100岁。有二个玄孙,一个玄孙女,享五世同堂之乐。奶奶生前尊老爱幼、纯朴、善良,高风亮节。称得上是贤妻良母。我还可以自豪地说:“她老人家在我们顾世家族里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我奶奶的娘家是原徐塘公社二庙村,生于1910年,属清朝末期,宣统二年。因那个时代重男轻女,妇女基本没有大名,婚后就依婆家的姓氏作名。奶奶的娘家姓于,身份证名字称为于氏。从宋朝开始实行女人裹脚,女孩从4、5岁起就开始裹脚,清朝灭亡以后才结束。那个时期受封建思想的统治,女人以脚小为美,奶奶可是标准的三寸金莲。
我父亲老大,三个弟弟,三个妹妹,兄妹7人,靠奶奶的那双小脚把他(她)们拉扯大,奶奶虽然脚小,干起活来不慢,走起路来“蹬、蹬、蹬”的带小跑,由于脚小走路快,并随着年龄增长,后来走路就越来越不稳啦,控制不住身体的平衡,大约在90岁前后摔倒二次,大腿骨折。
奶奶在婆家是个好媳妇,受封建社会的影响,守规“三从、四德”,孝敬公婆。曾祖母性格刚强,儿媳妇都不敢在她面前说大话,有违背家规的行为,少有不慎就要受到打骂。记得在我八、九岁的时候,大姑奶来到娘家,不知是我奶奶那点做的不对,还是曾祖母的原因,记不清了,大姑奶把我奶奶痛打了一顿,奶奶只有含着泪去了官湖二姑家,爷爷也没有去找大姑奶问明是非,就不了了之啦。
俗话说:“千年古路熬成河,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奶奶终于熬成了婆婆,但是从没有摆岀当婆婆的架势,婆媳们的关系特别好,妯娌都很尊重婆婆。生活在一起时,我奶奶从不闲着,谁家有活就去帮。但是有时也难免发生一些口角,可是婆媳之间从不计较。我奶奶心态好,脾气好,从不记仇。邻里之间也是如此,谁家有困难需要帮忙,她都很乐意去帮助,一生总是助人为乐!
听我小姑讲: 当我小叔还在哺乳期时,邻居陈大华未满周岁,他的母亲精神失常,不能向正常人一样喂养孩子,就离家出走了,他的奶奶就把大华抱来找我奶奶给喂奶。我奶奶把小叔丢在一边,任凭哭闹也要把大华喂饱,现在大华已70多岁了,在我奶奶去世的时候,他抱着一颗感恩的心来给我奶奶吊孝。
记得1963年我上三年级,那时生活困难,各个地方的生活水平差距很大。邳县与新沂是临边县,我们邳县生活水平就没有新沂高。我二姑奶家是炮车公社尹圈村,属于新沂县,和我家相距5里多路,她哪里的生活就比我们强,那年秋天我与奶奶去二姑奶那里去拾山芋,拾山芋就是人家收过以后,我们再用钊子去刨一遍,看还有没有落下的山芋,这叫拾或者叫落。
我和奶奶从家出发时,就没打算当天回来,因为奶奶脚小,走路慢,当天来回,第二天还得再来,耽误时间。我们两天拾山芋近50斤,二姑奶又给我们一点,总共不超过100斤。分为四份装在篮子和粪箕里,我和奶奶分别挑着,奶奶脚小,挑着担子,走在路上走走停停。在走到两县交界处,有界沟,沟的坡度很陡,别人都能顺利过去,我和奶奶就困难了,下去以后,挑着担子总是爬不上去,就化整为零,一个一个往上递。待我们到家天己经天黑。
那个年代我们的主食就是山芋干煎饼。做起来很费事,不像小麦、玉米或高粱,淘洗干净就真接上磨推了。山芋干要提前泡,泡软后用刀剁碎才能上磨推,我在十岁左右就干这活。剁山芋干时,要一只手拿菜刀不停的剁,另一只手还要不停地把四周山芋干向中间抖,这样剁的快。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剁到手。奶奶就过来帮我剁,一是怕我们伤着手,二是让我歇歇或者去与小朋友玩一会 。
夏季农忙,特别是麦季,称为黄金铺地,老少弯腰,抢收抢种,也叫四夏大忙季节,为了不影响生产队劳动, 早上大约4点钟左右就要起来推磨,有时还早,那个年代没有钟表,以鸡鸣为准,一听鸡叫就起,有时还早,天明保证把煎饼烙出来。夏季那个时辰人正是困的时候,被叫起来,眼晴迷迷糊糊的直打盹,奶奶只要听到我们有推磨的声音,她就起床帮我们推磨或烙煎饼。
农村有句俗语:“一辈子离不开孩子窝”,我奶奶就是这样一位慈祥老人。1974年我哥哥的儿子出生,哥哥、嫂子都上班,小孩需要人照顾,我们家的兄妹还小,母亲走不开,无法去带孙子,奶奶那时已64岁高龄,她的身体还好,就去县城带曾孙,曾孙女。1997年哥哥的孙女出生,奶奶己87岁高龄,还帮着带玄孙女。
奶奶的恩情说不完,她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善良的一生,受子孙尊重的一生,她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奶奶,来生我还愿做您的孙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