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人和西伯利亚原住民
吸引哥萨克人前往西伯利亚的主要宝藏是貂皮、狐狸皮和白鼬皮,俄罗斯探险家在探险过程中带回许多毛皮。当地人民臣服于俄罗斯帝国以抵挡南方游牧民族侵袭,因此以毛皮的形式支付贡品(牙萨克)。甚至建有一套贡品道路(yasachnaya),以便贡品运送到莫斯科。
西伯利亚当地住民对于俄罗斯人的态度各有立场,有些则要求从属于俄罗斯,俄罗斯人民与西伯利亚当地人民合作和同化。有些民族不被俄罗斯当局接纳,也有些民族日后却拒绝支付贡品,产生争议。还有一些民族公开抵抗俄罗斯,特别是俄罗斯人越往东进,当地文明越不发达,遇到的反抗也越多。在1607年至1610年间,通古斯人为争取独立而进行强烈斗争,但在1623年左右被制服。布里亚特人提出不愿意臣服,但很快就被镇压平息。科里亚克人和楚科奇人的反抗阻力最大。 当地人的抵制可能是被迫的不公平条款的结果。
满清的抵抗迫使俄罗斯哥萨克退出阿尔巴津,根据1689年尼布楚条约,俄罗斯放弃向该河流域进军,专注于对西伯利亚大片地区的殖民,并通过西伯利亚与中国进行贸易。1852年,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 率领的俄罗斯远征队探索阿穆尔河,到1857年,大量的俄罗斯哥萨克人和农民在阿穆尔河河道上定居。1860年,中俄签订《瑷珲条约》,清朝被迫承认外东北丢失这既成的事实。
科学探索
俄国科学家在 1720 年至1742年期间,开始对西伯利亚科学探索,探索西伯利亚的地形、动物、植物和居民,奠定殖民的基础。卡尔·李特尔 在他的《亚洲人》(1832-1859)中详细阐述对西伯利亚的各面向。有科学家研究乌拉尔-阿尔泰语言,增进对东西伯利亚的了解,唤起了人们对阿穆尔河流域的兴趣,并促成后来的西伯利亚远征。
俄罗斯地理学会西伯利亚分会在伊尔库茨克成立,之后成为西伯利亚探险永久中心。而阿穆尔河和库页岛的开放,吸引科学家研究关于西伯利亚植物群、动物群和居民文化。
俄罗斯定居点
17、18世纪,俄罗斯人迁移到西伯利亚的是以猎人为主,还有摆脱农奴生活的农民、东正教的旧信徒和逃犯。新定居点需要建立堡垒以防游牧民族,托木斯克和别尔茨克的堡垒就是为此建立。
18世纪初,游牧民族的袭击威胁减弱,定居人口越来越多,建立起城市生活。1730年,第一个大型工业—杰米多夫家族发现的冶金生产—因此形成巴尔瑙尔市,后来加上企业组织、图书馆、俱乐部、剧院等社会机构。巴尔瑙尔采矿工程师的文化表现在教育水平、科学和文学知识上,让该地成为西伯利亚最有文化的地方。其他城市也发生了同样的事件: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大学、剧院逐渐建设完成,尽管西伯利亚的第一所大学迟至 1880 年才在托木斯克开办。
西伯利亚农民自食其力,在没有外界帮助的情况下,与恶劣的气候争斗,同时该地没有农奴制和地主,在土地供应方面没有问题,农民具有高度独立性。低人口密度使轮耕成为可行,因此有丰富的食物,但俄罗斯中部的农民收获有限,必须控制家庭的食量。根据旅行者的记录,这些房屋与典型的俄罗斯传统农舍不同:房屋很大,有两层楼,天花板很高,墙壁上覆盖着木板并涂上油漆。
俄罗斯帝国
行政区划
1708年,彼得一世进行行政改革,同时成立西伯利亚行政区;1719年,分为三个州;1762年更名为“沙皇的西伯利亚”(Сибирское царство)。1782年,再被分为三个独立辖区(наместничество);在1796年三者降级为州(托博尔斯克、伊尔库茨克、维亚特卡)。托木斯克州于1804年与托博尔斯克分离;雅库茨克于1805年与伊尔库茨克分离。1822年,西伯利亚再次进行分区改革,分为两个行政区,分西西伯利亚和东西伯利亚。西西伯利亚包括托博尔斯克和托木斯克,东西伯利亚包括伊尔库茨克和新成立的叶尼塞斯克。
![]()
贝加尔湖
十二月党人和其他流放者
西伯利亚距离任何外国领土遥远,并缺乏社交生活和奢华上流,因此被认定为流放政治犯的好地方。十二月党人起义者,大约80人被判处在西伯利亚义务工作并永久定居,多数人的妻子跟着他们,在劳改营附近安顿下来。在完成拘禁义务工作后,他们被判处在指定的小城镇和村庄定居,一些人被允许经营生意。在1840年代,他们受允许搬到大城市或在西伯利亚任何地方定居。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纪念其加冕典礼,赦免并恢复十二月党人的自由。在流放者的回忆录中,提及西伯利亚农人的仁爱相处,以及官兵的严厉对待,一些流放者适应困难,遭受心理冲击、精神失常,甚至死于疾病。
但有些流亡的革命者在西伯利亚不感到孤独,他们受到当地人热情接待并给予回报。十二月党人为当地社会生活和文化做出广泛贡献。在伊尔库茨克,他们的房子现在是博物馆,许多地方有他们名字的纪念牌匾。另有许多波兰人也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在1866年,他们在西伯利亚煽动叛乱。
自从莫斯科圣彼得堡铁路出现之后,有了建造西伯利亚铁路的计划。最初是伊尔库茨克至赤塔铁路,计划连接至黑龙江流域,最后至太平洋沿岸。
![]()
![]()
西伯利亚大铁路
西伯利亚领土广袤,经济发展受到运输不便的阻碍,西伯利亚的区域内以及与其国内跨区间的交通都亟待建设。西伯利亚大地除了西伯利亚公路路面尚可外,其他适合轮式运输的道路很少,而且道路的相距甚远,运输效益有限。一年寒冬中约有五个月,河流是西伯利亚主要的交通运输,货物和乘客乘坐马拉的雪橇在冬季道路上行驶,也就是依靠冰雪覆盖的河流进行运输。
虽然平坦的西西伯利亚有相当大的河流系统,但东西伯利亚的强大河流,如叶尼塞河、上安加拉河、勒拿河等,大多只能由北向南的方向通航。1844年鄂毕河有第一艘汽船下水,但因为环境艰难,直到1857年汽船航运才真正展开。接着,汽船于1863年开始在叶尼塞河上航行,1870年代开始在勒拿河和阿穆尔河上航行。俄罗斯政府曾经修建鄂毕河-叶尼塞河的联系运河以促进运输效益,但成效有限。事实显示,只有跨西伯利亚的铁路才能真正解决西伯利亚广大区域的交通问题。
但在1880年以前,俄罗斯政府考虑到经营西伯利亚的实力薄弱,担心西伯利亚领土受到外国势力的影响,因此中央政府很少对建铁路的主张作出回应,此外财政金融系统也低估铁路的效益,迟缓的官僚主义也导致政府无所作为。直到亚历山大二世在1880年,才做出修建铁路的决定。
在莫斯科-圣彼得堡铁路建成以后,1891年西伯利亚建铁路计划正式开始。第一阶段是伊尔库茨克-赤塔计划,目标将伊尔库茨克连接到阿穆尔河,进而连接到太平洋。西伯利亚铁路改变当地城市的兴衰,例如托木斯克是19世纪末最大的西伯利亚城市,因为没有列入与西伯利亚大铁路连结规划,城市发展因此相对落伍。
西伯利亚大铁路有效促进西伯利亚农业的发展,不仅带动铁路周边地区的发展,也推动铁路与河流连结地区的蓬勃,如鄂毕河和叶尼塞河流域的农业。西伯利亚成为俄罗斯的农业谷仓,大幅增加西伯利亚对俄罗斯中部和欧洲国家的农产品出口。
从1896年到1913年,西伯利亚平均每年出口约50万吨谷物产品,加上1861年俄罗斯中部的农奴制度的废除,释出许多失业的农民。政府为了防止可能的社会动荡,1896 年采取配套的关税措施,改变谷物产品出口的形式。因此在阿尔泰、新西伯利亚和托木斯克出现许多的工厂,有些农场转向农产品加工业。
移居安置计划
20世纪初,俄罗斯中部的农村地区人满为患,而西伯利亚土地肥沃、人烟稀少。1906年至1911年间,在尼古拉二世的领导下,首相斯托雷平展开重大的移居运动。沙皇颁布法令,农民可不受限制地向西伯利亚转移,同时获得政府所给予的廉价或免费土地。政府展开推广活动,有宣传列车派往农村各地,广发移居指导小册和横幅标语。政府不仅提供贷款用于农场建设,并安排提供移居者运输列车。
该政策促成超过300万人陆续移居西伯利亚,其中75万人步行前往。从1897年到1914年,西伯利亚人口因此增加73%,耕地面积增加了一倍。 但并非所有移居者都成功定居,仍有 17.8% 返回原居地。
通古斯事件
1908年6月30日清晨7时,通古斯河附近发生强大的爆炸,位于现在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爆炸的原因是有所争议,但普遍认为是,地球表面上方5至10公里高度的大型流星体或彗星碎片的空气爆发引起的。有研究认为,爆炸体有几十米宽,可能是地球近代史上最大的陆地撞击事件。
1921年,俄罗斯矿物学家列昂尼德·库利克 访问当地住民的说法,推断事件是由巨大的陨石撞击引起的。他说服苏联政府加强对通古斯地区的探勘,也可回收陨铁以资助苏联工业。1927年政府所派出的探险队到达事发地点,却没发现任何陨石坑,只有一片约50公里直径的烧焦树林区域,约有8千万棵树木倒下,虽然几只近原爆点的树木仍然直立着,但树枝和树皮都已经剥光消失。原爆点极远处的一些居民,都是以核心朝外的方向倒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