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今年初,大众汽车为了降低成本,居然拿本国的工厂和员工开刀,裁员和降薪的消息正好踩在了德国工业界的神经上。
外界普遍认为,德国十几年前规划的工业4.0实际上已经失败,德国工业正在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但也有一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德国的工业并没有衰退,而是逐渐融入了中国逐步构筑起来的全球大的产业链体系之中。
这对德国的工业来说,并不会造成实质性的损失,反倒会更进一步发展。
究竟哪种说法是正确的呢?那得先来看一下,究竟有哪些德国企业跟我国的工业产业融合在了一起。
德国的“隐形冠军”
如果只看表面,外界能够看到德国的汽车、德国的机床,德国的各种机械设备,但是这些东西在工业领域都属于终端制成产品。
这些产品当然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的工业和制造业,但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产品并不是整个工业产业的真正基础。
因为现代的工业是一整个体系,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古代社会制造一张桌子,一个工匠就可以将桌子做好,没有太多的环节。
而现在的汽车制造涉及到的零部件何止千万,不是一个人、一个企业就能完成,而是整个产业链多种企业参与到制造的各个环节。
那些大型的汽车制造商基本上都处在产业链的中下游,企业的主要任务环节就是完成汽车产品的制造。
这些企业可以做大做强,可以像德国的大众汽车那样成为全球性公司,但是即便它们的业务做得再大,汽车制造的其他零部件环节依旧需要。
甚至相比于这些大型的公司,那些不为外人所了解的企业,它们的规模实际上才是更大的,也可以说是现代整个工业体系的基础。
德国工业体系强势,这一类的企业自然也很多。在德国,这些企业被称之为“隐形冠军”。
什么意思呢?自然是说它们涵盖的工业体系很广,作用很关键。这些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小,普遍来看,企业雇佣的员工人数少于250人。
可是它们的数量规模却很大。德国工业部门里的企业90%以上的规模都是这种中小型企业。
别看企业规模小,可是它们在工业的某一些细分市场往往占据着主导地位,甚至市场份额也遥遥领先。简单来说,这些企业所处在的工业体系的环节很关键,而且不可替代。
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就会出现另一个问题,如果德国的工业继续迅猛发展,这些小的企业自然也能稳定发展,完全不用考虑未来的业务。
但是,如果德国的工业出现萎缩甚至是衰退,工业制成品在全球市场的份额逐步降低,那么这些中小企业的发展就会马上受到影响。
因为这些企业不参与工业制成品的销售,它们只局限于某个环节,它们的技术越来越专精,但是相比于那些大型的企业和公司,它们又不具备独立发展甚至是全球经营的能力。
所以,摆在这些企业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随着德国工业制成品的衰退而衰退,要么融入到其他的产业体系之中。
这就是为什么有观点认为德国的工业并没有衰退,因为德国大量的“隐形冠军”,近年来都融入到了我国的工业体系之中。
中国出钱搭建新体系
按照德国工业4.0的规划,肯定是要发展全新的产业体系,搭建更庞大的供应链。但是德国人不能否认的是,过去几年,德国大量的中小企业都融入到了中国的供应体系里。
比如德国的商用车座椅制造商格拉默,此前被我国的宁波继峰控股。所以现在汽车里的各种各样的高端座椅,实际上已经是中资在控股。
再比如,凯傲集团此前收购了德马泰克,凯傲集团的背后则是山东潍柴动力,收购的这家德国企业则是全球物流自动化领域的巨头。
除此之外,德国的一些塑料和橡胶加工机械设备制造商、特种空调及通风系统制造商、混凝土泵制造商等等也都被我国的企业收购。
上述企业的技术和业务能力肯定还在,但是随着股权结构的改变,企业渐渐都融入到了我国的产业体系之中。
可以简单理解为,德国的企业继续出技术,中国的企业则提供资金以及市场发展的机会。
而且还要看到一个事实,如果德国整体的工业产业没有衰退的话,德国工业里的一些环节并不会融入到我国的产业体系的。
这也就是说,德国的工业确实在衰弱,因为大的体系在改变,涉及到的诸多环节中的企业只能另寻出路。
德国工业面临的人口劣势和市场波动
不说别的因素,一个国家的工业如果能够持续发展,本质上来说需要大量的人口来支撑,尤其是具备劳动力的人口。
德国的情况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人口结构也在持续老龄化,另一方面出生率也相对较低。一个国家人口结构发生了负面变化,整个社会的消费就会随之衰退。
产品卖不出去,工业制成品的市场销售自然就会遭遇波动。当然,也会有人说,德国的产品主要面向的是世界市场,这话自然不假。
但是现在德国的产品正在面临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那就是我国的产品。
比如汽车,多年来,德系车一直和日系车竞争,现在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加入,德国汽车在市场上的份额开始不断萎缩。
再比如盾构机等大型机械设备,过去的德国几乎一家独大,但是现在在市场上同样遭遇到了中国产品的阻击。
所以综合来看,一方面是德国国内的消费能力有限,甚至还在下降,另一方面是国际市场出现了太多的不确定性和波动。
这就影响到了德国工业制成品的销售,自然也就影响到了德国工业整体的发展。
成品卖不出去,但是成品制造环节的那些企业,它们本身又不会也不能直接消失。因为只要融入到其他产业体系里,这些企业依旧能够存在。
由此就产生了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德国的汽车或者是机械设备在国际市场遭遇到了越来越多的竞品竞争。可是在另一方面,生产这些工业制成品的环节,它们的优势依旧存在。
德国工业改变了形式
从别的角度去看,德国的工业确实没有衰退,因为大量的企业融入到了我国的体系之中,还在继续发挥着相同的作用。
当然,背后的核心是技术以及业务运营经验。有人可能会疑惑,明明德国什么都有,为什么工业体系就会衰退呢?
实际上,劳动力短缺带来的问题,并且进一步产生的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都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工业体系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从2014年到2024年,认为存在劳动力短缺问题的德国企业比例,由原来的40%上升到了82%。
所以,根本问题其实就是人在减少,劳动力在降低,专业技术人才自然也就在流失。这样一来,即便原来的技术优势还存在,没有了人也就无法继承。
这就是为什么处于衰退状态的是那些大型的德国企业,因为企业的规模越大,需要的劳动力和技术人员也就越多。如果这些层面受到限制,自然就会制约企业的综合发展。
相比之下,我国现在的优势是在技术层面跟德国这个传统的工业强国越拉越近,劳动力方面我国的优势要比德国明显。未来随着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专业技术人才的积累也会越来越多。
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德国的产品渐渐就失去了竞争力。德国大量的中小企业如果没有融入到新的产业体系里,就只能自生自灭。
所以可以这样理解,德国整体的工业确实在衰退,但实际上有没有衰退,因为还保留了大量的核心,也可以说成是德国的工业体系在改变形式。
同时也要看到另一种情况,德国的工业占比在2023年的时候依旧达到了20.4%这一水平,远远高于欧盟大多数国家的平均值。
另外,德国人也意识到,传统的工业优势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环境了,所以面对未来,德国也在加大力度研发创新,推动工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这个过程中,传统产业体系里的一些环节,一些企业要么选择了转型,要么就融入到了我国提供的新的产业体系里。
换言之,德国人也不会坐以待毙。在和中国的差距越拉越近的情况下,德国也会推动自身产业体系的改变,哪怕在接下来遭遇各种波折,德国也不会停止这种改变。
结语
从本质上来看,德国的工业发展之路只是不能再走过去的形式了,因为出现了中国这个强有力的竞争者,而且德国自身还存在人口短板等劣势。
站在我们的角度看,是一种思路,站在德国人的角度看,又是另外的思路。大量的中小企业对德国来说依旧很关键。
所以融入到新的体系中是一个方面,但是在另一方面,德国也会持续推动中小企业的创新体系。至于具体怎么做,关键要看某个产业体系接下来如何更新搭建。
过去几年,德国人一直在更新理念,大量的企业围绕转型,在技术方案上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办法。从企业的基本理念再到技术的先进程度,很多德国企业正在产生新的竞争力。
所以,如果站在我们自己的角度去看,就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德国工业的变化,毕竟没有谁会坐以待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