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雾、垃圾和对草场的践踏,无异于一场 '纯净美学的崩塌'。
全中国最特别的小众火山,正在成为这个暑假最热门的旅行目的地,但也可能是网红打卡的最直接受害者。
通体黝黑的玄武岩、漫步的宇航员、壮丽的火山轮廓......像极了《火星救援》《星际穿越》等科幻巨作的取景地。
如果你是《宇宙探索编辑部》的老唐,也一定会赶来追逐外星生命,然后——
在“想你的风吹到了火山”牌子下面擦擦汗。
从北京出发,驱车4小时,无需携带氧气瓶和太空补给,便可以抵达传说中的“火星”。
这里是内蒙古的乌兰哈达火山地质公园。
©人民网
短短两三年,在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下,这片草原火山地带走入大众视野,从资深旅行家的私藏秘境,变成流量buff拉满的网红。
然而,对景区本身来说,流量既是幸运也是不幸:
2025年5月1日,乌兰哈达火山公园才开始收取门票,正式收费运营不过几个月,它就要面对种种乱象。
©人民网
烟雾棒呛鼻,垃圾满地,宇航员也不得不在地球公路上堵车。
更有甚者开始“外星采宝”,携铲子在火山群挖掘,破坏草场环境。
一边是追求打卡出图的网红和短视频,一边是慕名而来,却严重下滑的游览体验。
小众火山变成塑料网红,这并不是它的初衷。
堵车到“火星”
出片才是正经事
冲着《流量地球》同款、火星大片和捡玛瑙,游客们纷纷来到这片历经两个地质时期、面积约400平方公里的火山群。
然而,他们没想到,第一关便是景区外的堵车——长达2到5小时。
带着对草原和火山的向往,他们却困在了路上。
今年7月,绿豆晶带孩子在河北参加夏令营,顺路去火山观景骑马。
“当时人流量很大”,她说,“入口要排队,下午高峰时还会堵半天。”
景区汹涌的人潮©Coconuttt_
与其他人相比,她的遭遇甚至并不离谱。
一名自驾游客说:“我们八点半从呼市出发,直到下午三点才到火山口。”
“从南大门到8号火山堵了两个小时,想去核心区至少三小时起。”
“公路上全是逆行、加塞的,太生气了,一定要在小红书发帖避雷!”
©人民网
堵车几小时,好不容易进入景区,又怎么能不去拍最有名的太空人大片?
在乌兰哈达火山群,一套宇航服的价格在40-80元/小时,但商品质量良莠不齐。
有人专程前来为小孩“圆太空梦”,却发现租到的宇航服“拉链拉不上、头盔上全是胶”。
来到山腰间,密密麻麻的“太空人”早已占领热门机位,想拍出网红同款,需要排长队。
©绿豆晶
拍完以后,拿着费尽心思的精修图,游客会发现自己的面部已经被头盔遮住,发到朋友圈,一众好友不看文字,竟然认不出自己。
一些修图师和博主在照片上p上各种特效,比如火山喷发、人造星空和流淌岩浆,引发了乌兰哈达可以看到喷发景象的误解。
除此之外,有游客提到,沿街商家一直在播放喇叭招徕顾客,“太吵了,如果我是火山我我一定会喷发!”
“火山岩上,有小羊一瘸一拐走路,但是依然被人拽着合影。”
种种乱象,让原本俊秀提拔的火山成为配角,也严重影响了游览体验。
垃圾?呛人?
破坏草场?
当一个景区极致网红化
然而,景区的网红化不只干扰着来访的游客,也破坏了地质公园的生态。
为了旅拍,部分人大量燃烧彩色烟雾棒,景区周遭弥散着呛鼻的烟雾。
景区已经竖起“禁止燃烧烟雾棒”的告示牌,也依旧无济于事。
社交媒体上的网红旅拍
“一下车到6号火山,就感觉空气不对。老远看到有各种颜色的烟雾,山下面乱哄哄的很多租宇航服和卖烟雾棒的。”绿豆晶说。
“心情一下子就烦躁起来,要不是小朋友想看,我都不想上去了。看到那些游客举着烟雾帮摆拍,我很想大声质问他们:不知道这样会污染空气和环境吗?”
©绿豆晶
用过的荧光棒则被随手丢在山间,火山变成了垃圾山,甚至因此引发纠纷。
在乌兰哈达6号火山口,一名保洁员在请求游客将废弃烟雾棒扔进垃圾桶时,遭到多名游客用烟雾棒殴打。
垃圾污染和空气污染之后,游客的行为对草场也造成破坏。
©Hanabanana
在近期的短视频内,一些博主甚至用铲子挖掘“玛瑙黄金”,不少人效仿,在山间挖出大小不一的坑洞,官方立刻澄清制止:
该地貌不存在形成黄金的条件,不能挖掘。
在火山捡拾玛瑙作为纪念本无大碍,甚至是许多人规划路线时的亮点。
然而,网红所引导的“挖掘黄金”行为,确实导致了水土流失,成为网红化景区破坏环境的典型例子。
曾经
壮美而孤寂的
乌兰哈达
这座草原火山曾长时间保持着隐秘,是属于摄影师、资深旅者和户外爱好者们的私享桃源。
2021年,资深旅游媒体人路飞路过时,这里并不是网红景点,没有门票。
“周围没什么人,更没人挖玛瑙,”他笑了笑,“环境很空阔,我们就站在那里静静欣赏,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网际飞侠
吸引他的,也并不是太空人大片,而是乌兰哈达的独特地貌。
路飞说:“这个火山群很特别,因为地理特性,登上一座火山,便可以一次性看到好几座。”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3号火山,火山口因岩浆回撤塌陷,形成了内外嵌套的双坑结构,土壤含有很多铁元素,所以是红色的,叫做‘太上老君的炼丹炉。’”
©人民网
2019年8月中旬,专业风光摄影师兼导师薛冬(网际飞侠)第一次来到乌兰哈达火山群,他也是国内较早记录乌兰哈达火山的摄影师之一。
©网际飞侠
在他的叙述中,那时候的火山群基本没有开发,不收门票,仅仅修好了简易通路。
“游览全程几乎没有游客,这让拍摄过程变得很纯粹。”
“火山群与草原,云层和光影带来天然且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适合地面和航拍两种拍摄方式。”
©网际飞侠
谈论到如今的乌兰哈达,路飞发现自己居然也是火山网红化的见证者。
“在21年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有人穿着太空服拍照了,但都是少数派,也根本没有租赁点,我们当时还怀疑,他们是不是自带衣服过去的。”
©网际飞侠
在文旅行业深耕多年,他表示流量确实可以有效带动当地旅游产业,但还是要“可持续性发展,要一定程度去控制大家,让旅游的观感和体验感更好,不要一下子把流量用尽了。”
而薛冬则表示,“对摄影创作而言,烟雾、垃圾和对草场的践踏无异于一场 '纯净美学的崩塌'。 比摄影创作受阻更严峻的,是这场狂欢对火山自然遗产的不可逆冲击。 ”
土地本身是我们的财富
从一个小众秘境成为景点不过四个月,乌兰哈达火山群也面临着许多管理压力,如流量高峰、景区边界模糊等问题。
景区已经推出积极的解决方式,增设道路隔离设施,并安排更多人员进行引导,并动态控制自驾车入园。
近几日,在游客殴打工作人员事件后,景区再次推出官方声明,禁止燃烧烟雾棒和烟花爆竹,并进行持续管控。
©人民网
路飞认为,参观最好的方式是用眼睛来欣赏,而不是用双手去拿取。
“比如说挖掘玛瑙这个事,打卡不一定要带走纪念品,让它留在它应该在的地方吧。其实我们也可以从科考的角度去记录、思索,这样或许会有更多的收获。”
©网际飞侠
在我身边,依然很有很多朋友依然怀念火山淡季的场景:
大雪覆盖,山峦起伏,行云在沟壑中掷下大块阴影,世界褪去日常的琐碎,苍茫壮阔。
没有了烟雾,风清爽而柔软,那是网红大片无法记录的触感。
文、编辑/外滩君
图片来自图注,感谢风光摄影师薛冬提供的摄影作品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外滩TheBund
/ /
/ / /
/ /
/ /
/ / /
/ / /
/ / /
/ /
特别企划
外滩 X AIGLE/ /
/ /
/ /
/ /
/ /
/ /
/ /
/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