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师生恋成了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至今他还没放下这段情
李成林老师是一位老知青,他曾在河北省承德地区的一个小山村插队落户当了七年民办教师,恢复高考后考上了师范学院回到了天津。在承德插队落户期间,他的一名女学生向他敞开了心扉……
1969年的春风裹着沙粒,打在李成林单薄的身体上,他背着行李,和同学们一起跋山涉水来到了距离天津八百里之遥的河北承德地区的赵家营大队。天津来的同学们站在赵家营村口那棵老榆树下,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燕山余脉,突然觉得十六岁的人生像这山路一样,蜿蜒得看不见尽头。
![]()
图片来自网络
赵家营大队虽然地广人稀,可那里是山区,无霜期短,土地贫瘠,广种薄收,乡亲们的生活都不富裕。特别是知青们居住的地方,更是简陋的不能再简陋,三间破旧低矮的土坯草房勉强能遮风挡雨。看着乡亲们身上补丁摞着补丁的棉衣,李成林他们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感受。
来到赵家营的第二年秋天的一天晚饭后,大队书记赵老栓叼着旱烟袋,来到了知青点,笑着问大家:“你们谁会教书?咱赵家营小学需要一名民办教师。”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人吱声。坐在炕沿煤油灯下看书的李成林把手里的书本放在炕上,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赵书记,我在学校时替低年级的老师代过几堂课……”“那正好,你就去学校教三年级的学生吧。”赵书记往地上磕了磕烟灰,笑着说道。
就这样,李成林成了赵家营小学的民办教师。
当时的赵家营小学规模不大,紧挨着大队部的那一排土坯房子就是赵家营小学的教室。教室里的黑板是用墨汁刷过的木板,木板上的木纹清晰可见。课桌是用土坯垒砌的土台子,凳子是学生们从家里搬来的矮板凳。
第一天走进教室,李成林有些紧张也有些局促,看着安安静静坐在课桌前的学生们,他轻轻咳了一声,清了清嗓门,开始点名。坐在最后一排正中间的那个小姑娘叫赵成英,因为个头高,所以坐在了最后一排,她是学习委员(课代表)。
赵成英梳着两条油亮的麻花辫,碎花布褂子的肩头打着一块补丁,脸蛋红扑扑的,眼睛明亮有神。她回答问题时总爱先抿一下嘴唇,声音清脆而响亮,像山涧里的泉水。
有一次李成林让赵成英用温暖这个词造句,赵成英低头思考了一下,声音洪亮地说道:春天来了,杨柳绿了,阳光很温暖。
李成林微笑着笑点头:赵成英同学请坐,你造的句子很好。”
渐渐地,李成林喜欢上了这个聪明可爱又大方的女生,每次上课,总是爱让她回答问题,明显对她偏爱了很多。
每天下课后,赵成英都会把同学们的作业本整理得整整齐齐,放在老师的讲台上,然后再把黑板擦干净,李成林对赵成英的印象特别好,总是在课堂上表扬赵成英。
记得是一个夏天的上午,学校刚放学,空中就飘起了雨滴,学生们都小跑着回家去了,李成林想等一会雨停了再回家,因为学校离知青点有点远,得有二里多路。没想到雨越下越大,他只好坐在讲台前给学生批改作业。
就在李成林觉得饥肠辘辘的时候,赵成英披着件蓑衣突然跑进了教室,怀里揣着用手绢包着的热乎乎的窝头和两个煮鸡蛋,窝窝头里还塞着一块疙瘩咸菜,她笑着说:“老师,俺娘让俺给您送来的,雨下大了,你就在学校垫巴一口吧。”
看着赵成英手里捧着的窝窝头,再看看被雨水打湿刘海的赵成英,李成林突然想起天津家里母亲蒸的糖包,眼眶莫名其妙地湿润了。
1973年秋天,赵成英要去邻村联中读初中了。临开学的前一天,赵成英来到知青点,她把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条塞进李成林手里,转身就跑了。李成林展开纸条,看见上面工工整整写着一行字:李老师,咱俩永远在一起!
李成林捏着那张薄薄的纸,手心沁出了汗。窗外老柳树的枝条随风摇曳,像极了他此刻翻涌的心绪。
从那以后,每个星期天的早饭后,知青点的篱笆门外总会准时出现那个熟悉的身影。赵成英不是给李成林送好吃的,就是来帮他洗衣服,有时也帮知青们刷锅洗碗。
![]()
图片来源网络
看自己的学生经常来给自己送好吃的,还帮着刷锅洗碗洗衣服,李成林就不好意思地说:“赵成英,以后不要总来这里,你应该在家看书学习做作业,不能耽误了学习。”“俺娘说,老师教书天天起早贪晚,让俺多来看看,帮着干点啥。”她低着头,脸上的笑容总是那样迷人。
在李成林的督促下,赵成英的学习成绩始终是年级里最好的。1976年初秋,她拿着高中录取通知书跑来找李成林,红着脸说:“李老师,俺考上县高中了。”
那天的阳光格外刺眼,赵成英穿着新买的的确良衬衫,辫子上系着红布条。李成林突然发现,当年的那个小姑娘,已经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她的眼睛还是那么明亮,只是看他的眼神里,多了些他不敢深究的东西。
有一次去县城开会,李成林特意到县高中看她。赵成英小跑着来到校门口,看到是李老师,脸颊上顿时泛起了红晕,惊讶地说:“李老师,您怎么来了?”“我来县里开会,顺路来看看你。”他把带来的笔记本和钢笔递给她,又笑着嘱咐她:“好好学习,别分心。”
“老师,您放心,俺不分心,等俺高中毕业了,就回赵家营小学当老师,跟您一起教小学生。”她抬头望着他,起伏的胸脯让人不敢直视。
李成林的心猛地一颤,慌忙移开视线,又嘱咐了赵成英几句,就慌忙离开了。看赵成英转身跑回了校舍,想想她说的毕业后就回赵家营小学和他一起教书,李成林心里一阵慌乱。她还是个学生,他不敢有非分之想。
1977年冬天,国家发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李成林把自己关在知青点,没日没夜地啃着他从天津带来的高中课本,他在全力备战高考。赵成英每次从县城回来,都会到知青点看望李成林。李成林就鼓励她,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考大学。
高考的前两天,赵成英学校放假了,他们学校的教室要做考场,学生就不能上课了。赵成英就到知青点看望李成林,还说李老师一定能考上大学。李成林也知道,这场考试是他离开这里的好几会,可一想到要离开这里,他心里就像被掏空了一块。
春节刚过没几天,学校还没开学,那天上午赵成英刚来到知青点院门口,只见公社邮电所的投递员骑着自行车来了,他看到了赵成英,从邮袋里拿出一封信函,笑着对赵成英说:“你们学校李成林老师的信函,天津师范学院来的。”
一看是天津师范学院的信函,赵成英立马就想到肯定是李老师考上了大学。她举着那封信函跑进知青点的院子,高兴地喊道:“李老师!天津师范学院的信函。”
接过赵成英递过来的信函,李成林迫不及待地开启信函,只见里面是录取通知书,是天津师范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他考上了天津师范学院。
离别的那天,赵家营的乡亲们都来为李成林送行。赵成英专门请假回来送李老师,她特意穿了一件新衣服,默默地跟在大家后面。走到村口的那棵老榆树下,李成林停下脚步,转身看着她:“成英,这个你拿着,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考上大学。”他把省吃俭用攒下的三十块钱塞给了赵成英,眼睛里闪动着亮晶晶的泪花。
赵成英把李老师塞给她的钱紧紧攥在手里,咬着嘴唇,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掉:“李老师,您大学毕业了还会回来吗?能回来和我一起在赵家营教书吗?”
春风带着寒意,吹的李成林浑身冷嗖嗖的,他的喉结滚动着,想说些什么,最终却只是苦笑:“成英,你是个好姑娘,老师发自内心地喜欢你。可我是你的老师,你是我的学生,咱俩中间隔着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李成林不敢看赵成英的眼睛,转身登上了大队为他送行的拖拉机。看着那个亭亭玉立的身影越来越小,直到消失在蜿蜒的山路尽头,李成林心里就像被掏空了一样。
天津的校园忙碌而新鲜,李成林却总在不经意间想起赵家营的山山水水和乡亲们。他给赵成英写过几封信,鼓励她好好学习。高考后的第二个月,赵成英回信说自己没考上大学,她到赵家营小学当了民办教师。
后来的通信中,李成林始终没敢提及两个人的感情问题。
1981年初秋,李成林又收到了赵成英的来信,她说自己想得太简单,当时没想到城乡差别这一块,只想到了自己是真心喜欢。她说她嫁人了,嫁给了大队书记家开拖拉机的二小子。信的末尾,画着一棵小小的榆树和一个扎着两条辫子的小女孩。
李成林把那封信夹在课本里,夹了很多年。
大学毕业后,李成林成了一名高中老师,后来调到区教委工作,直到退休。同事们都奇怪,这么好的条件,怎么就一直没成家。他只是笑笑,从没对外人说过自己内心藏着的那份眷恋和想念。
前几天整理旧物,李成林从箱底翻出一个褪色的日记本,打开一看,里面是赵成英当年写给他的那张永远在一起的纸条,还有那封画着一棵小榆树和小女孩图画的信。
窗外的阳光斜斜地照进来,落在纸条上。李成林突然想起了赵成英,想起了那个在村口老榆树下含泪挥手道别的姑娘。
他拿起手机,翻找出了赵成英的电话号码,犹豫了很久,终于拨通了那个陌生的号码。
电话接通的瞬间,传来一个略带沙哑的女声:“喂,哪位?—您是李老师……”
李成林握着手机的手微微发抖,像很多年前接过赵成英塞给他纸条的样子。他望着窗外楼群间露出的一小片天空,轻声说:“成英,是我,李成林。”
电话那头沉默了很久,久到他以为信号断了。然后,传来一声带着哽咽的回应,像穿越了四十多年的风,从燕山深处轻轻吹来:“李老师......”
![]()
图片来自网络
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在地板上投下长长的影子,撂下电话,李成林擦点脸上的泪水,又拿起那张泛黄的纸条,看着上面工工整整的字体,泪水再一次模糊了他的双眼。因为心中的位置被那个女孩填满,他心里再也装不下别的女人。
作者:草根作家(讲述人:李老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